又失眠了,真想把自己扔进麻袋里闷一棍子。
小编用高等数学一算,这已经是11月第17次失眠了(双11晚上合法熬夜,不算失眠)。
为了能早点睡着,这些年我真的付出过太多努力——数过羊(越数越饿)、吃过褪黑素(越吃越没用)、熏过精油(薰衣草就是个爱情骗子)……这要是熬夜加班也就算了,好歹能混个加班费(领导,这个可以有吗?)
最气的就是,我连睡不着的原因都搞不清楚。可能是下午的奶茶,可能是八卦太好看,多数时候我甚至只是无意识地在反复刷新微博,刷到弹不出任何新内容为止,然后又打开抖音……
总之,条条大路通失眠,以至于哪天晚上不小心自然睡着了,第二天反而觉得需要找找理由——我不会是感冒了吧?
当然,我知道路灯精转世的不是我一个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年的调查显示,全球约有10%到49%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每年近8.6亿人会有失眠抑郁障碍。(夜:别熬我了,我又不是鸡汤。)
在《夜间的大脑》这本书里,神经科医生出身的作者从脑科学角度出发,介绍了三个对90%的人都有用的快速入睡法。
不过,想弄明白晚上为啥睡不着,就得先知道为啥非得在晚上睡着。(废话,当然是因为白天要搬砖!)
从很早开始,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光照成为了人体生物钟最重要的外部调节因素。在太阳的影响下,人们早就习惯了二十四小时的生物钟,并在体内形成了一种相应的调节机制。
具体到生物学知识,就是大脑靠近眼睛的地方有个神经集合区域,叫做视交叉上核。这个区域通过眼睛感受光线,同步我们大脑和身体的日夜节律。
而在人体内部,就是靠褪黑素来调节了。视交叉上核感受到光的暗淡后,会分泌出大量维持生物钟所需要的物质,“褪黑素”就是其中之一。
褪黑素会在细胞间来回传送信号,告诉大家该休息了。(角色类似你妈半夜打开卧室门,催你不要玩手机了赶紧睡觉。)
睡不着的确让人头疼,但睡着,也并不等同于睡得好。睡眠状态下的我们,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汹涌。
因为大脑细胞并没有经历过军训,动作很难做到统一。不同大脑区域的细胞,经常在兴奋和休眠两种状态中切换,有可能是一部分在工作,另一部分在休眠。
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大脑皮质的细胞会慢慢进入休眠状态。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一组或几组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仍然兴奋,就会引起梦游。如果再受到激烈的情绪刺激,大脑皮层大部分的细胞都兴奋了起来,就会突然惊醒。
弄明白了睡不好的源头问题,书里也对症下药地提供了一些解题思路。
1、避光。
尽量创造纯黑的睡眠环境。
戴眼罩、拉窗帘都不是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在睡前避免过多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别把屏幕光不当干部!)这也是小编最需要改的毛病。经常十点就洗漱关灯,然后在床上玩手机到凌晨两点,还埋怨下午奶茶喝多了导致失眠。
2、吃褪黑素。
虽说是药三分毒,可如果长期失眠,带来的危害比吃药少说也要多出杯鹤顶红。
因为各种原因,视交叉上核可能分泌不出足够的、进行信息传递的褪黑素,去通知我们体内的大小细胞“该睡了”,这就需要请求外援。
3、尽量早睡。
小编经常在最开始犯困的时候,因为放不下新更的剧、没刷完微博、没逛够淘宝而强撑着继续(可能是我一天中最努力抗争的时候了),但这其实是大错特错。
在你很困却还没睡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细胞很多已经进入了休眠状态,只有少部分还撑着在听你指挥。长此以往,你其实是在强化大脑细胞“分头办事”的能力,也就容易导致睡着了之后,还有一批细胞没缓过来,仍然兴奋,引发梦游或是夜惊症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