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庭盲女,怎样成为世界冠军

刚刚结束的的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上,刘翠青和领跑员徐冬林延续了他们的出色成绩,一举获得田径女子T11级米、米、4x米接力T11-13级比赛金牌,米银牌,4x米混合接力铜牌。

回到一个多月前,这对搭档在东京残奥会上田径场上共同奔跑。他们步伐一致,配合默契,拿到了女子田径T11级米、米的两块金牌,以及米的一块银牌。T11级别的参赛者是视力近乎完全受损的跑步运动员,比赛中,他们需要佩戴遮光眼罩,由领跑员引导奔跑。

夺冠后,刘翠青过去接受采访的回答被找了出来,她说,如果能拥有光明,想看看领跑员长什么样子。这句话感动了许多人。

这句话的背后,是他们八年时间的陪伴与相互成就。在国内盲人运动的历史上,刘翠青和徐冬林是配合时间最久的搭档,他们有亲人一般的感情。夹杂着伤病和不确定性的东京之行,在收获了两金一银之后,有了喜悦的收尾。

东京残奥会田径女子米T11级决赛:刘翠青夺金/视觉中国

一位生于贫困家庭的盲女,成为世界级的顶尖运动员,刘翠青凭借自己的天赋、勤奋、坚毅,也依靠教练的教导和队友的帮助,和徐冬林一起,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

如果没有成为运动员,刘翠青想象自己的生活:“应该跟大部分的盲人朋友一样,做按摩吧。”成为运动员,田径场上的胜利让她自信起来,和队友的相处让她变得开朗。比赛和训练偶有的间隙,他们去爬山、泡温泉、吃当地美食。刘翠青还是习惯东亚口味的食物,她记得在韩国比赛时吃到的牛排,特别好吃。

徐冬林做刘翠青的眼睛,给她讲述眼前的风景。他说:“希望她的世界里面有更多的颜色,通过我的眼睛传递给她,让她对世界有更多的认识。”他想,刘翠青的世界里,不能只有跑步啊。

伤病

年9月4号,东京残奥会田径女子米T11级的决赛现场,刘翠青再度和领跑员徐冬林一起站在起跑线上。进入田径赛程的后半段,东京的气温从30多度骤降到18度,总在下雨,地面湿滑。穿着田径服的短袖短裤,会冷得直打哆嗦。这是他们东京之行的第11场比赛,两个带着伤病的人,体力已经接近极限。

刘翠青和徐冬林搭档了八年,在国内盲人运动的历史上,他们是陪伴彼此最久的一对搭档。这场比赛拿下得很艰难,刘翠青和她的第二名的巴西选手塔利塔·辛普利西奥(ThalitaSimplício)近乎同时撞线,成绩都是24秒94。

等待结果的几十秒里时间里,他们互相搀扶。徐冬林跛着——他的右腿上缠着厚厚的绷带,紧盯大屏幕。刘翠青问他:"多少?""第一!"他们太激动了,徐冬林托举起刘翠青,刘翠青把手举过头顶,在空旷的体育场大喊了一声"耶!"摄影机捕捉到她开心爽朗的笑声。领奖台上,他们为对方戴上金牌。

徐冬林和刘翠青在东京奥运会上/视觉中国

平时生活中,刘翠青话很少,总是沉默的她不常有这样外露的表达。这一次,是长期累积的压力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比完这场之前,他们的心一直悬着,奥运会是运动员水平最高的赛事,他们带着伤病,能不能顺利比完,心里都拿不准。

最后是赢在了千分位上,千分之四秒险胜。这样一来,刘翠青和徐冬林搭档,在这届残奥会女子t11级别的短跑比赛中,取得了米和米的金牌和米的银牌,成绩非常优秀。

看到刘翠青跑得那样快,她的队友惊讶又心疼,“米跑这么快,我都惊呆了。我知道她练得少,又没办法练,米让我更加惊呆了,好猛啊。“刘翠青的队友梁燕芬出生于0年,在队里大家叫她"小不点",她是盲人短跑T12级选手,这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在女子米比赛中获得一枚铜牌。她有一些光感,能看到人的轮廓。

朝夕相处的队友很清楚这一对搭档,为了奥运会,付出了多少。梁燕芬说:"我一个腰痛,我都崩溃了,他们很多痛的。"

徐冬林

时间回到年3月份,那是二人竞技状态最好的时候。在里约残奥会上,没有拿到米和米的金牌,他们提着一口气,长期保持训练,成绩还在不断进步。

受到新冠肺炎影响,年3月24日,东京奥运会宣布延期举办,是史上首次延期的奥运。得到消息,他们的身体和心态都发生了的变化。推迟到什么时候没有定数,提着的一口气下来了。长期的集训之后,他们放假了。

休假结束的一次训练中,徐冬林把膝盖的半月板震裂了,去年8月份他进行了手术。腿在术后伸不直,也无法自如弯曲,肌肉也随之萎缩。漫长的康复时间里,他要把腿的力量找回来,也要锻炼肌肉,练腹肌、背肌,核心。每天看着其他队友在田径场上奔跑,自己只能做基础的康复训练,他心里烦闷。

恢复的情况难以预料,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回到赛场,即使回到赛场,能不能恢复此前的竞技状态?一切都是未知。他曾经和刘翠青,胡正观教练商量:要不要给翠青换一位领跑员?

刘翠青拒绝了,她这样解释,“我们配合也那么多年,换的话也要有信任感,也不是一下子能配合起来。”

徐冬林接受手术之后

年的3月份,徐冬林重新出现在田径场上。可刚恢复配合训练没多久,刘翠青的坐骨结节受伤了。5月10号,她跑完强度训练之后,感觉不太舒服。强度训练之后,原本身体反应就大,她没有在意。第二天,她发现不对劲,好痛,自己跑不了了。

刘翠青很少哭,她总是表现得坚强。训练时虽然疲惫——每次恢复训练,肌肉就像抽筋一样,一直拧着,感觉怎么都弄不开,下楼都费劲。但对她来说,累忍一忍就过去了。伤病是最让她难受的。

坐骨结节受伤让奔跑变得困难,跨步出去,就会牵扯到坐骨,而一旦扯到,剧烈的疼痛会让刘翠青下意识地缩一下脚。跑步前要做的准备热身活动,踢腿、拉伸、小步跑、高抬腿、加速跑,过去对刘翠青来说很简单,现在她都做不了了。坐下倒是能坐,但是酸胀感一直在,很不舒服。

她无法完成自己的训练计划,“达不到你就感觉心里好着急,你自己身体又顶不住。”过去,她的膝盖和后权也受伤过,但一个月就能恢复。这一次是她遭遇过最严重的伤病。

徐冬林的东京之行坐着轮椅

这对搭档不是你受伤,就是我受伤,搭在一起训练的日子屈指可数。在此种情况下,8月19号,刘翠青和徐冬林跟随残奥会队伍抵达了东京。这时候,刘翠青刚刚能跑,而徐冬林坐在轮椅上。

他的膝盖里还有积液,不能多走路,“一走路膝盖里面的积液就更多。为了保障我的比赛,都是队友用轮椅推着我去吃饭、去场地。”比赛前,他去抽了好几回积液,绑上了厚厚的绷带。绷带缠得非常紧,它要勒住腿,固定好关节。

等到站上赛场,带着伤病,他们奔跑起来。他们步幅很大,力量集中而向前。他们是最佳拍档。

最佳拍档

这对最佳拍档的故事始于年年底。在东莞的体育场里,刘翠青和徐冬林第一次见到彼此。此前,刘翠青的竞技水平在全国并不起眼,她拼命地跑,怎么努力,米的成绩只能到13秒7。全国性的比赛好难,对20出头的的她而言是"一座大山",她排在倒数。有过4个领跑员,比一次赛换一个,他们有其他的人生规划,有的去读书了,有的不做了。

比完年的伦敦奥运会之后,徐冬林过去的搭档退役了。二人身高差异大,虽然在全国能拿到冠军,但追求极致有难度。他们没能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徐冬林心里有遗憾。第二年年尾,12月17号,徐冬林抵达东莞,这个日期他记得清晰,这对他意义重大。胡正观教练把他和刘翠青搭在了一起,徐冬林一米八五,刘翠青一米六六,跑起来合适。

徐冬林开朗、健谈,遇上沉默的刘翠青,他想拉近两人的距离,说上十句话,刘翠青的回复常常只有"嗯"。

沉默的女孩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市吴圩镇。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她喜欢跳舞,还在健全人学校上学时,年年被挑中参加六一儿童节的演出。她喜欢和伙伴踢键子、跳皮筋,总是跳得最好。

徐冬林和刘翠青/视觉中国

也是在小女孩的时候,她的眼睛生病了。当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就是俗称的红眼病正在流行,家里人以为她患上了红眼病,滴了眼药水,却没有好转。医院看的时候,医生说青光眼已经非常严重了。

最佳治疗时机错过了。慢慢地,接下来几年,刘翠青一点也看不见了。

成为运动员是一次偶然。18岁那一年,刘翠青在南宁市盲聋哑学校上学。广西残联的钟文教练去选运动员,让女生们跳远,扔门球,她被选上了。她懵懵懂懂,身边从来没有人从事竞技体育,她不知道当运动员意味着什么。更何况,过去学校里被选中的人,都是去打门球,盲人田径是什么?她没有概念,没想过自己能跑步,“我觉得看不到,也应该不能跑”。

刘翠青练得刻苦,胡正观教练说,翠青是很坚毅的人,虽然不表达,但她心里都知道。在厦门冬训,梁燕芬记得自己的训练内容是米-米-米的组合跑,刘翠青的训练量大得多,是米-米-米。

这个训练要求快跑,跑完一段歇一下,"还没喘完就要跑下一段",一上午要跑上两到三组。梁燕芬记得自己曾做过与刘翠青类似强度的训练,在歇的时候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却还要继续。等到跑完,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我再也不干运动员,再也不跑了,我就在那里哇了一下哭了。”

比赛时刘翠青需要佩戴遮光眼罩/视觉中国

徐冬林比刘翠青大三岁,原本是江西省体工队的一名短跑运动员。年,快要退役的时候,一位残联教练打电话给他,需要一位领跑员,询问他的意愿。他曾经和盲人运动员在一个院子里训练,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徐冬林同意了,自此接触到这一领域。

和刘翠青搭档时,徐冬林已经有了几年的领跑经验。不过此前的搭档有一些光感,而刘翠青是一位全盲选手,奔跑时更加需要二人的默契。默契建立在信任感之上,搭档初期,刘翠青恐惧,不能放开,跑起来东倒西歪,力量不集中。徐冬林蒙上眼睛,试着感觉刘翠青的世界,坚持了半天就受不了了。他体会到她的恐惧:我们正常人闭上眼睛,就算是至亲带着,也不会放心跟着走,何况是一个陌生人呢?

徐冬林在生活中照顾刘翠青:带着她上楼、下楼,告诉她哪里有个坎,帮她系鞋带;也做她的眼睛,告诉她周围发生了什么。

他熟悉了刘翠青的生活习惯:她吃饭大多时候用勺子,因为筷子不好夹菜;她把饭放在右边,把汤放在左边,不这样摆的话,她会烫到手。翠青喜欢吃鸡爪,徐冬林张罗着夹到她的碗里。递水给她的时候,要抓着她的手,确保她能拿到。

生活中的默契在训练场上进一步强化。他辅助胡正观教练,帮助刘翠青更好地理解动作。当胡正观教练讲解一个技术动作,徐冬林先吃透动作要领,传达给刘翠青。徐冬林把跑步的一整套动作分解,抬腿、下压、拔地,他手把手地告诉刘翠青,要前脚掌落地,手要抬到这个位置,这个动作才是正确的。

东京奥运会现场/视觉中国

动作规范的调整是一大挑战,徐冬林将之称作"构造画面感"。比如,当胡正观教练说"摆臂摆高一点",翠青很难理解究竟要摆到那个位置。练习的时候,徐冬林会先自己做这个动作,让刘翠青去摸。刘翠青通过摸,了解动作,模仿,最后徐冬林纠正她的动作,不断重复之后,让她形成肌肉记忆。

承担起照顾者的角色,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我要带她奔跑,就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两个都是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必须要承担这个角色啊。"他不再偷懒,要保证自己的竞技状态和水平,才能把刘翠青带得更好。

徐冬林明白,在比赛中,自己要做那个照顾一切的人,了解对手的情况,了解比赛的安排,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5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