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后到00后,6位江苏人深情讲述家

02:36

国家发展的浩荡长河,是涓涓细流的个体生命汇聚而成。新中国成立72周年,我们特意邀请了6位不同年龄、职业的江苏人,讲述“家与国”的故事。

从时间轴上看,他们的年龄从50后—00后,跨越了半个世纪;从生命体验上看,他们是医生,是铁路人,是村官,是志愿者……

纵横交错的个体记忆,勾勒出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蕴含着真实的时代情感。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也看见了自己。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一个“国”字是中国人最真诚的表达

年龄:50后

人物:孙晓云

身份:书法家

“我年出生,成长在新中国。可以说50后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和新中国同步,无论是经历,还是体会和心态。”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看来,家国情怀早已融入50后的血液,一个“国”字是中国人最真诚的表达。国庆节期间,一个“大展”在南京掀起热潮,“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书法大展”京外巡展第一站就来到了江苏。走进江苏省美术馆,伟大的历程随着书法家们的创作,重新回到人们眼前。一幕幕历史细节,也让观展的孙晓云心潮澎湃。

孙晓云生长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新四军老战士,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并身负重伤,一块弹片一直留在他的胸口无法取出。直到父亲96岁过世后,家人才从骨灰中找到这枚伴随了老人70年的弹片,并将之与父亲当年的血衣放在一起,捐赠给了江苏海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父亲的坚强、刚直、勇敢,对信仰的忠诚,深深影响着我。”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第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孙晓云和其他的“50后”一样,跟着新中国的步伐一路向前。他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他们是国家强盛的亲历者,也是实践者;他们顺应时代,也同时创造了时代。

孙晓云17岁到江浦农村插队,干各种农活,当美术代课老师、公社的通讯报道员、文化站长。后来她又当了8年兵,写字画画、写词作曲、写剧本、相声、快板、舞台剧,当图书管理员……在各种各样的经历中,她清晰地感受着时代的脉动,也在社会变革中逐步完成自我的成长。

新中国成立72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文化自信的逐步生成与确立,孙晓云更是亲身体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孙晓云进入南京书画院,此后在江苏省美术馆、书法家协会工作。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孙晓云除了醉心艺术创作外,还积极投身到书法惠民、写春联送福字等各种文化传播活动中,走出书斋的她,在与老百姓不断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看见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被重新唤起,且分量越来越重的过程。

“以每年我写福字的数量为例,从年一开始的二百多张,到现在的二千多张,国家强盛带来的振奋和自信,悠久历史文化对人们的滋养,就是发生在身边、发生在眼前的事情。”

近十年来,孙晓云花了大量时间书写《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等,将传统经典文献与传统书法的学习传播结合起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文化自信,必须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它是我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希望用好书法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载体,让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老铁路”用一生追赶“中国速度”

年龄:60后人物:李宁一身份:铁路工作者

国庆长假前,记者第一次打电话约李宁一采访的时候,他正在赶往安徽蚌埠检修供电线路的火车上。这样的出差,对于中国铁路上海局南京供电段技术科科长李宁一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越到节假日我们越忙,这就是正常的工作状态。”李宁一说。

“我们的职责,是为高铁供电,没有了电力,高铁寸步难行。”李宁一这样介绍“电”在高铁运营中的重要性。蒸汽机时代,为列车提供动力的是煤炭;内燃机时代,为列车提供动力的是柴油。而在高铁时代,高铁列车都是电气机车,要靠电流作为能源,由牵引电动机驱动车轮。此外,高铁车厢照明、乘客饮用需要的热水、刹车制动乃至充电插座等都需要电。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包括牵引变电所、架空接触网、回流回路等。简言之,牵引变电所为架空接触网提供电能,高速列车通过受电弓将架空接触网的电能取回车内,再驱动变频电机使列车运转。高铁的“心脏”是牵引变电所。铁路沿线,每隔数十公里就要设置一座牵引变电站,为架空接触网提供电能;而高铁的“动脉”是架空接触网,铁路有多长,接触网就有多长。

“平时,我和同事们穿梭在南京供电段所负责的高铁沿线,前往各牵引变电所,检修设备、排除故障,确保牵引线安全可靠地输送电荷,保障高铁高速运转。”李宁一告诉记者,南京供电段所负责的高铁网范围很广。向东,沿着宁启线一直要到启东;向北,沿着京沪线一直到安徽宿州符离集;向南,皖南很多高铁沿线也是他们负责的范围。有些牵引所设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工作条件恶劣,可是一旦要进行设备检修或者电力抢修,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李宁一都要和同事们及时赶去,连续工作数天也不在话下。“说辛苦,肯定是辛苦,但每当我们看到高铁飞驰而过,将人们送往目的地时,那份满足感和获得感,只有‘铁路人’才能体会到!”

今年55岁的李宁一是个“老铁路”,年参加工作时分配在南京水电段,“当时主要的工作是从长江里取水,为列车供水,没想到‘铁路生涯’后半段却是和‘电‘打交道。”铁路电气化,高铁动车慢慢取代老旧的绿皮火车,也对这个“老铁路”提出了挑战。他积极学习高铁供电知识,刻苦钻研新技术,“铁路在发展,列车在更新,我们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的技术,才能跟得上飞速向前的车轮。”

在网络上,高速铁路被很多网友比作“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我国的高铁技术早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李宁一是中国铁路天翻地覆发展的见证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南京到上海,速度最快的‘特快’也要花费六七个小时;而如今最快的高铁用时不到两个小时。”李宁一说,铁路是“中国速度”的一个缩影。他将整个社会比作一列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快速奔驰的高铁列车,“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就能加快整个国家的发展速度,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国情’的体现。”

没有国泰,哪有民安

年龄:70后

人物:陈旭锋

身份:抗疫医生

7月28日,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陈旭锋匆匆告别了妻子,赶往南京汤山公共卫生中心疫情,再战“德尔塔”,这之后整整38天,他都没有回过家。

这是继远赴武汉之后,陈旭锋再一次冲在战疫一线。病毒变异,危险性也随之增强,这并不是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而是掺杂着畏惧和使命的艰难抉择的过程。陈旭锋坦言:“疫情爆发的时候,要说心里一点不害怕,那是假的。但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关键时刻必须冲上一线。”相比此前的武汉疫情,陈旭锋这一次在家门口“上战场”,心里觉得有底气了很多,“毕竟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南京在医疗物资、人员队伍、感染控制上面都准备得更为充分。”

进入病区后,陈旭锋每天例行查房,这要求所有医护人员都必须全副武装,除了人们熟知的防护服、口罩、眼罩外,还要戴面罩。即使熟练后,这套装备全部穿好也需要十分钟,因为哪怕一个细小的缝隙,都可能成为病毒进攻的通道。而防护服穿脱不方便,有效期也只有六个小时,这意味医护人员穿上之后的6个小时都不能上厕所。

每一次在抗疫一线,都有很多故事发生。感染者中,体质好、年轻的轻症患者治愈率都比较高,而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的人,病情容易恶化。有一次,病区有一位80多岁、从扬州转院来的老奶奶,情绪一直不好,每次查房时,她都对医生发脾气:“你们不要管我,让我死了算了。”但同事们很有耐心,每天耐心地给她讲解治疗方案,缓解焦虑情绪,陈旭锋也会和她聊聊天,拉拉家常,为她打气加油。渐渐地,奶奶情绪渐趋平缓,开始主动配合治疗,并最终痊愈出院。

陈旭锋的妻子也是一名医生,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规定,医生“双职工”家庭不必两人都去抗疫一线,但妻子还是在第一时间写了请战书。医院的统筹安排,妻子留守在了后方,临行前,妻子只是说了一句:“放心去吧,家里有我。”

舍小家为大家,家人的全力支持,让陈旭锋在工作的时候的内心充满力量。只有夜晚静下来,陈旭锋才格外想念家人。儿子今年刚刚上高一,陈旭锋笑言:“男孩子没那么贴心,但有时候还是会发个消息给他说:注意身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没有国泰,哪有民安。”在陈旭锋看来,当疫情来临时,作为冲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更多的是要舍“小家”为“大家”,而这其中离不开“小家”成员的理解与支持,“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当其冲,责无旁贷。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医护工作者专业上的一种考验,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用守岛精神守住我们的小山村

03:00

年龄:80后

人物:孔石峰

身份:村书记

国庆长假期间,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热闹非凡,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游客,37岁的村书记孔石峰累并快乐着,脸上绽满笑容。“我来自泰州一个农民家庭,熟悉农村,愿意在农村扎根,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我的青春无憾!”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孔石峰通过选拔考试,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年,他来到了龙尚村任村主任,开始了在这个南京东郊小山村的耕耘。“现在的龙尚山清水秀,生态宜居,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兜里没啥钱、出门没好路、村上没几人、好事从没份’的市级经济欠发达村、区软弱后进基层党组织,号称拥有‘10万亩大山’,但整个村子的集体经济收入还不到10万块。”龙尚的困境,不服输的孔石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在心底树立了目标,“既然我来了,就一定要改变龙尚各方面发展滞后的状况。”

从年担任龙尚村党总支书记以来,通过孔石峰带领大家努力,龙尚村在一点一滴中发生蜕变。在做强特色产业上,龙尚村聚焦“精准”定位发挥产能优势,打造集农业种植、农趣体验、农家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型二级社区和龙尚漫谷特色乡村田园综合体,引进葡萄主题酒店、龙尚湖漂流、民宿酒店等项目。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网红地标“江宁小川藏线”是龙尚干群合力的工作成果,原本坑洼破损的“防火路”变成了一条便民出行的“景观路”。年底,全村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目前龙尚村人均年收入超3.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万元。做强产业的同时,龙尚也探索提升乡风文明的新路径,宣传本土文化内涵,让更多的村民“家园价值观”逐步提升,“家园情怀”持续加深。

传统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有机结合,龙尚走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但实现了市级经济欠发达村、区软弱后进基层党组织、街道倒数后进村的“三摘帽”,还荣获省级创业型村(社区)、省休闲农业精品村、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孔石峰本人也被省委组织部授予“江苏省优秀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被南京市委组织部授予“南京市十佳村官”提名荣誉称号。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长期植根基层的孔石峰对这句话有深刻的理解。他说,把龙尚多名村民服务好,是他这个村书记的重要职责。在这个基础上,从村到街道,再到一个区,再到一个市,再到一个省,乃至整个国家层面,筑牢了群众基础,才会国泰民安。孔石峰的偶像是守岛英雄王继才,他说:“我理解的家国情,就是要像王继才那样,用守岛精神来‘守村’,带领全村去发展,带着老百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幸福大道。”

滑板女孩“摔”出自信来

年龄:90后

人物:张鑫

职业:运动员

滑行、加速、飞跃……赛场上,英姿飒爽的“滑板女孩”使出她的绝招单手倒立后,连对手也毫不吝啬地献上了掌声。在前不久举行的全运会上,江苏选手张鑫一举夺得女子滑板碗池冠军。不久前,她刚刚代表国家队征战东京奥运会,在世界的舞台展现中国青春的个性、活力和自信,就是她的家国情怀。

年出生的张鑫,原为啦啦操运动员,年7月,她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转项练习滑板,入选中国滑板队集训队。不到9个月的时间,她就在年亚运会女子碗池比赛中获得季军,为中国摘得第一枚亚运会滑板奖牌。成绩上来得很快,但张鑫知道从零开始背后的艰辛。除了每天至少8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胆小”的张鑫更需要克服的,是面对障碍和台阶的“恐惧感”。

“我之前对这项运动并不了解,以为只是滑滑平地,没想到才训练不到一个月,就要去滑四五米高的深池。那段时间真的基本上天天都在哭,因为真的不敢,太吓人了。”

成功没有秘诀,只有摔得次数足够多,才能摸索出每一个高难度动作的平衡秘诀。这些年,擦破皮、崴脚对张鑫来说是常事,医院的次数多了,卷起裤管,腿上也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淤青和伤痕。第一次目睹女儿在碗池中摔倒,母亲更是心疼得直掉眼泪。

张鑫伤得最严重的一次,医院。

那是年11月,在巴西参加奥运积分赛的张鑫,热身时出现意外,“具体我不太记得了,好像是摔到头了,医院里。那次休息了蛮久,头一直晕,一直在睡觉,可能是脑震荡什么的。”

练习滑板的四年,张鑫都没有回家过年。刻苦训练的她,最终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竞技。“中国的滑板运动起步较晚,而国外不少人从小就玩滑板。这次东京奥运会,我是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12位奖牌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不到19岁,在四位奥运冠军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3岁。”

作为中国滑板运动最早的一批运动员,张鑫见证了中国滑板队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因为切身经历的对滑板运动的未来充满信心。“变化特别大,刚开始的时候,外面的人都不知道滑板是什么,现在大家基本都有了一定了解。”随着这个项目的普及,国内专业滑板运动员数量快速增长,从最初的个位数,到现在差不多上百人,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她说:“我相信我们一定有机会赶上他们。”

滑板这项极限运动在张鑫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除了从裙子到宽大衣服,着装风格越来越随性、自然的外在变化外,更重要的是内心越来越强大,“每一个动作都是在不断的摔打中练就的。滑板精神就是不放弃,我希望能通过这项运动,展现中国年轻人闪闪发光的自信!”

支教时光,和留守儿童在一起

年龄:00后

人物:刘佳

身份:大学生

“这是‘晓庄十英烈’,年,反革命政变的血雨腥风汹涌全国,许多进步青年走进晓庄一边学习一边革命。年4月,国民党当局查封晓庄师范,10名学生血洒雨花台,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最小的袁咨桐牺牲时年仅16岁......”

9月29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刚刚恢复,刘佳便申请做志愿者,她是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在历史展现场,她声情并茂地为参观者讲解母校在战火纷飞年代的红色往事。

“他们牺牲的时候大多十八九岁,本该和我们一样,在学校安心读书!”作为一名晓庄的学生,前辈们视死如归的抉择深深震撼着刘佳,她觉得,这些学长学姐的英雄事迹不该被遗忘,她想挖掘红色资源,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让更多人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

今年暑假,刘佳参与了“晓庄十英烈事迹寻访”活动,寻访了姚爱兰烈士的侄女姚梓芳,“我老家在六合,和姚爱兰是同乡,曾专门拜谒过姚爱兰烈士墓。”

在姚梓芳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当年姚爱兰烈士的临时关押处,那是一间青砖房,四面墙灰暗冰冷,整个房间透不进一点光。“姚爱兰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面对敌人威胁顽强抵抗,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她?”

“当时学校已经封闭了,姑姑回老家了,她经常写信关心革命工作。不料信落入了国民党特务手中,在乘船被押回南京途中,姑姑奋身跳江,被特务用带钩的竹篙钩上了船。浑身是血,上岸后仍向周围群众揭露反动派的暴行……”姚梓芳娓娓道来,刘佳对这位同乡学姐更多了一层敬意。

在农村长大,后到城里读书,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直是刘佳的心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定向师范生”,毕业后回乡任教,给教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带去知识的亮光。

入学后的每个暑假,都是刘佳的支教时光,去年暑假,她在六合区大圣村支教,班上的40来名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很多孩子父母在外打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村里也没有专门的儿童活动室,村党支部活动中心也是学生的活动室。”当时班上有个5岁小女孩儿,第一次接触手工花很喜欢,但有点胆怯,在刘佳的鼓励下,她坚持制作一朵花,送给妈妈。在那里支教的最后一天,一个向来淘气的小男孩突然沉默了,刘佳有点担心询问,不料男孩仰着脸问:“老师,你的课有意思,我以前从没上过,你明天还能来吗?”

看着小男孩眼里满满的期待,刘佳哽咽了,也更坚定了她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想法,“乡村的孩子更需要我们,我想把青春播撒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陈洁于锋王慧周娴/文王子杰韩军/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6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