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拉上遮光窗帘,带上眼罩和耳塞,关闭卧室房门,打算好好午休半个小时,等一点半闹钟响起后能打起精神和小甜一起学习。
小甜在客厅用投影电视看《yongshelton》第一季和第二季,其实她已经看过一遍,这是在刷第二遍。看在英文发音和英文字幕的份上,我没有阻拦。
一觉醒来,扯下眼罩,抠出耳塞,拿起床头柜上的钟表看了看时间:下午三点半。晚上睡眠不好加上感冒,午睡竟一下子睡实了。定了闹钟的手机被放在客厅压根没有拿进来。我侧起耳朵听了听,客厅里仍旧传来小谢尔顿一家的欢声笑语。
我走进客厅让田小甜把电视关掉。
小甜听话地关掉电视,从沙发上站起来,茫然地问:“so,现在我们干什么?”
我气不打一处来:“我们原来的计划是什么?妈妈睡会儿午觉,就算睡过了,你或者去叫醒我,或者自己按计划学习,怎么就这样不管不顾地看下去啊?”
她很委屈:“妈妈,上午你不是说下午一起学习嘛,我怎么知道学什么?你早上还说自己夜里没睡好,闹钟响的时候我给关了,想让你多睡一会儿。”
我也很委屈好吗?
“除了我给你布置的任务,你自己难道没有一点计划吗?自己读读英文,把上午的数学练习题继续往后做,或者看看书也行啊!学习要有主动性,光等着布置任务怎么行!”
小甜不吭声,一脸倔强的看着我。
“看看,现在都三点半了,还有什么时间学习,直接出去运动吧。我跟你说,你这个态度可不行,要是妈妈忙起来没时间管你,你就这么放羊了吧?学习是自己的事,得有计划!”
小甜鼓起脸颊,眼睛眯成一条缝看着我。
“这么看着我干什么?”我问。
“我在努力屏蔽你对我的伤害。”
我在心里噗嗤笑出了声。勉强维持住面部表情,穿好厚厚的羽绒外套,戴上帽子和手套,拿好跳绳,和小甜下楼去运动。
外面阳光很好,气温不高,树木光秃秃的枝桠在冬天的寒风中瑟瑟抖动。小道上行人寥寥无几,偶尔有快递员拿着包裹行色匆匆地走过。遛狗的大爷穿着厚厚的冬装,绳子另一端是穿着马甲和靴子的泰迪犬,一人一狗慢悠悠地走过拐角,消失不见。
我们沿着小区花园快步走动。
“妈妈,其实看电视也能学到知识。你以前不是说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只有书本吗?看一部好的电影相当于读了一本好书。”
“那是广义的知识,建立在学校知识的基础上。你是学生,学校知识才是你现在学习的重点,应该占60%以上的精力。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连字都不认识,不会写,能从电视上学到什么其他知识?”
“其实妈妈,我的校内知识都是我自己学的。你给我安排的不都是校外知识吗,数学、英语、阅读,全都是你额外加的。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都是另找时间做,每天的计算和练字在学完你布置的任务之后才能写,手抄报只能在分配在周末每天一张慢慢做......”
呃,我卡壳了,眼神游移:“......就算这样时间还是很富裕对吧?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后你还有时间看电视、打乒乓球、户外运动、读课外书,是吧?这说明我们的时间安排是合理的。”
“但是,你不能因为我多看了一会儿电视就说我不爱学习,没有主动性什么的。你这样说我很难过,感觉受到伤害。”
“多看会儿电视是没什么。我介意的是你随意打破原则。妈妈或老师不在难道就不需要学习吗?学习难道是别人的事情,你只是配合?这种想法可太糟糕了。”
小甜再次鼓起脸颊,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明明是你先打破原则,你为什么不按时起床?你为什么定了闹钟却忘了把手机拿进去?”
好好,来呀,互相伤害呀!
花园里传来小朋友奶声奶气的声音,我和小甜侧着耳朵听了几秒钟,小甜对我说:“妈妈,小妹妹讲英文!”
“嗯。我上次出来散步好像看到过她,只说英文,不会说中文。不知道是不是刚从国外回来还没适应。”
“我能去跟她聊聊天吗?”
“当然。去吧。”
小女孩五岁多,奶声奶气的英文很纯正,花园里好几个和她同龄的小朋友凑成一堆拿树枝在沙地上画图写数字,只有她粘在妈妈身边。小甜过去跟她打招呼,两人用英文聊起天。
小女孩很惊喜,跟小甜聊了一会儿后跑到妈妈身边低声用英文说,她喜欢这个姐姐,因为姐姐也讲英文(顺便说一句我英文也ok的,毕竟也是当年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的人,工作中也需要阅读大量英文资料。虽然听和说不太灵光,但小孩子讲的日常英文还是没问题的。)
她妈妈也很惊喜:“哎呀,可算找到能交流的小伙伴了!”
我问:“小朋友刚从国外回来吗?中文不熟练?”
“不是不是,我和她爸爸当年在国外呆过一段时间,但她没有。她出生后一直呆在中国。我们想让她在学龄前这段时间打好英文基础,便在家里塑造了纯英文环境,日常交流和看的绘本都是英文的。她就只能讲英文。但中文她是能听懂的,就是不太会说。”
小甜和新朋友聊起了小学生活。小女孩说她上小学要带着爸爸一起去,我在这一瞬间知道自己浅浅的忧虑在哪里:“那她读小学怎么办?你们是要在国内读小学吧?要读公立小学的话,不会说中文可是很大的问题。”
“我们打算在海淀读公立。我和她爸爸打算小学开学前半年开始,塑造纯中文环境,到时一句英文都不讲。”
我仍然隐隐担忧。一刀切的转换,真的没问题吗?
小甜五岁时,每天晚上都会和我们一起背古诗,睡前缠着我给她读长篇儿童小说。《铁道边的孩子们》、《窗边的小豆豆》、《秘密花园》,都是那时候读完的。我们两个头挨着头看书,她从我日复一日的阅读中认识了大量汉字,开始自己捧着书看,我顺利从每天阅读中解脱。英文也是如此,从我每天给她读英文故事开始,每天循序渐进,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躺在床上,双手举着一本《magictreehouse》,磕磕巴巴地读完其中一个章节,从此开始自主阅读。
我到底不是虎妈,那种强烈扭转孩子心性的事情,不愿愿景有多美好,我都不愿意做。我只想在她能够并且可以的情况下,引导她适当地多接触多学习。在虎妈牛娃遍地的海淀,我们相当佛系。
即便这样,小甜还常常能感受到来自于我的伤害并提出抗议。
语言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甚至算不上一种学科。语言没有哪一种比哪一种更好,哪一种更值得付出全部时间和精力,非母语的语言掌握到可以作为工具使用即可。而且英文相对简单,只是二十六个字母的组合加上一些语法。而中文博大精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廖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意境,真的是半年时间可以积累的吗?
我一直觉得,在学龄前启蒙时刻应该大量阅读中文名著和古文精华,用丰厚的传统知识底蕴奠定中文文化的基石。
更何况,在我们生活场景中很少有小朋友出门用英文跟人交流。不让孩子讲中文,硬生生地用语言隔阂制造与他人沟通的天然屏障,无异于人为塑造一个孤岛,把孩子孤零零圈禁在孤岛上。
没有伙伴不能肆意玩耍的童年,该有多孤独!
我想起一个认识的孩子。
也是一个小女孩,也是非常在意孩子成长的妈妈,从出生开始接触的便是全英文环境,看英文动画片,读英文绘本,在家里讲英文,当然出门在外妈妈是跟她讲中文的,所以孩子中文听说没问题。
但读和写很有问题。
上小学之后问题便显露出来。当然英文是很好的,一二年级便通过了剑桥英语高级别考试。但中文、数学一塌糊涂。中文成绩差在读和写,更别提稍微高级点的成语、古文;数学差在理解题意常常出错(想想看让我们参加线性代数和微积分英文考试)。
别的孩子都去英文补习班,这孩子跑中文补习班。但是中文是很难补的,让一个外国小孩学中文远比让中国小孩学英文难得多。进入高年级,引入大语文概念,阅读和写作开始占大头,只怕孩子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大。
生活在中文环境里却完全屏蔽中文,只为了学好英文,如此本末倒置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
话说回来,或许某天孩子选择出国留学,现在面对的困难便不再是困难,谁知道呢?
小甜晚上有编程课,不得不跟小朋友说再见。眼看姐姐要回家,小女孩落寞地斜倚在妈妈身上,一只脚脚尖点地画着圈圈,食指放进嘴巴里,大眼睛眨巴眨巴地问小甜什么时候再出来玩。其实据我观察,大她四岁的小甜更像一个biggirl,两个人在意和擅长的事情已经不在一个级别,并不能很好地玩到一起。
回家路上,小甜对我说:“妈妈,我觉得小妹妹很可怜。都没有小朋友跟她玩,只有一个妈妈让自己的小孩过来跟她练习一下口语。”
不知道小女孩长大后会不会感激妈妈,还是会有被剥夺感。或许她能把英文掌握得很好,但那又如何?
锦上添花时,美锦不在,鲜花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