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最前沿,每个人都是战士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核酸检测组、发热门诊、普通病房、医废回收单位……医院中忙碌的不只有隔离病房,还有很多个“第二战场”——

战“疫”最前沿,每个人都是战士

4月的济南,春暖花开,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流不息,疫情影响正在逐步减弱,那个我们熟悉的忙碌紧凑的生活场景又回来了。

医院东院区,这里的战斗从未停止。

1月22日,这里被确定为山东首批新冠医院,后又被确定为全省唯一医院,意味着这里成为省内救治的终端,不少重症、危重症患者在此接受救治,隔离病房所在的东院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最危险的地方”。

3月16日上午,医院集中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当天下午便迎来了首位境外输入患者。截至4月24日13时,医院最后1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至此,山东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部出院。

疫情之下,医院忙碌的不只有隔离病房,还有很多个“第二战场”和无数幕后英雄们,他们与隔离病房的“战友”们并肩战斗,从不同环节为人民的生命健康筑起堡垒,为患者的治疗康复贡献力量,在这场抗疫战斗中,这里的每个人都上了战场。

与病毒正面较量的隔离病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院无疑处于最前沿。隔离病区便是前沿中最前沿的阵地,这里收治的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也是传染性最强、最危险的工作区域。

医院东院区的隔离病房楼共有两层病区,分别是重症、危重症病区和普通病区,4月23日记者来到病区采访的当天,由于病人减少,一层病区已经关闭,另一层病区还有病人接受治疗。进入隔离病区,首先来到的是清洁区,医院护理部主任荣宁宁告诉记者,清洁区是医护人员吃饭休息的地方,穿过清洁区便进入了潜在污染区,医护人员在这个区域更换防护服,随后进入隔离病房。

隔离衣、防护服、防护罩衣、两层口罩、两层手套、两层帽子、眼罩、手套……光是记录顺序和程序已让记者有些糊涂,但这样的层层“武装”是每一名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的日常。

由于面罩和口罩需要无缝与面部贴和,勒痕不可避免,防护服不透气,3个小时后护目镜就会起雾,最多4-5小时人会产生憋闷,需要轮岗,因此有时需要6名医生、10名护士对应一名患者。病人最多的2月份,隔离病区共有百余名医护人员在此轮番工作。

记者了解到,医院的隔离病区只用了36个小时便改造完成,医院遴选了数百名医护人员,准备了多张病床,确保充分的收治能力。同时,建立了专家组会诊例会制度,每天8点会诊研判留观病例,一旦遇到危重病例,随时组织专家会诊。医院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团队,前后共收治了驻济省部属医疗单位、泰安、德州、淄博等地的新冠肺炎患者共计70人,其中危重型及重型患者14人,年龄最大的88岁。

1月15日刚从ICU护士长上任护理部主任,荣宁宁便迎来了疫情这一大考,记者采访时,她已有两个月没有回过家,隔离病房楼上的休息区就是她的宿舍。24小时值守的还有ICU主任孙文青,作为省专家组成员,除了病人救治还要负责病例分析、全省会诊、云ICU授课等多项工作。

与病毒赛跑的核酸检测组

在医院东院区北侧有一座三层小楼,名为汉光国际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自1月22日组建至今,位于三楼的汉光微生物实验室核酸检测组,已经在隔离病房外的“第二战场”默默坚守了两个多月。

4月22日是王俊玲值班,作为汉光微生物实验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小组的成员之一,这位资深“排雷专家”已经在病毒检测的岗位上工作了25年。早上8点,她穿戴好普通隔离衣进入调剂准备区配置检测试剂,半小时后更换上三级防护服进入检测室开始对当日送来的第一批样本进行检测,一忙就是6个小时,直到下午2点半结果出来后工作才算暂告一段落。

“太好了,一直阳性的这名患者今天转阴了,是个好兆头。”这是刚出检测室的王俊玲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脱下防护服的她全身几乎已经湿透,常年实验室工作落下的腰椎间盘突出让她不住地轻轻皱眉,但目前一天一批次20个样本的检测工作让她感慨轻松了很多,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她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

王俊玲清晰记得,她是2月10日被增派到核酸检测组的,那时来自全省的病人数目更多,检测工作更加繁重。她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新冠肺炎病例确诊的重要一环,为了让临床医师能有的放矢,做到快速精准打击,需要检测人员与病毒赛跑,将病毒一个个揪出来、明确标识出来,这项工作的危险程度不亚于隔离病房的工作人员。

“首先从存放样本的盒子里将样本拿出来就存在风险,打开样本盖子会产生气溶胶,稍不小心就会污染安全柜、手套或操作者。”一批样本的检测时间在5个小时左右,需要两人一组完成,之前因为一批样本的数量过多,王俊玲和同事创下过9个半小时的最长工作记录。

“日夜不分,随来随做,一秒不等”,核酸检测组实行的是24小时值班制,最忙的时候一天一夜需要检测4个批次的样本,休息时间不过四五个小时。在病人最多的日子,6名成员就这样轮番接力地坚守着。

采访中记者得知,医院工作,即便就在一个院区,夫妻俩各自奔忙有时一个星期也见不到一面。交谈中王俊玲爽朗的笑声,温暖而坚定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疫情当前,无人退缩。这群实验室的工作者,默默地从事病毒检测工作,没有直接见证患者出院的那一刻,但他们同样在与疫情奋战,同样感到自豪与荣耀,他们亦是英雄。

一天一夜改造完成的发热门诊

医院东院区位于历城区烈士山东路,一条路也将院区分成了东西两个片区,西侧为门诊楼,东侧为隔离病房楼。4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路西侧的门诊,工作人员告知来此就诊的病人只要存在发热症状,都会被直接转送到东侧的发热门诊,降低传染风险。随后记者来到发热门诊处,看到大厅里只有1名患者,1名穿着二级防护服的护士正在协助这名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

记者看到,发热门诊里预检分诊台、诊疗室、CT室、化验室、药房、留观病区等一应俱全,医院才能完成的检查,发热病人在这里都能一站式完成。发热门诊里配备了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均全程穿着二级防护服为患者提供服务和指引。门诊内,各类指示标识牌都被放大,辨识度高。

记者到的那天,这里共来了4名病人,其中3名患者留观,大多来自目前国内风险偏高的地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人员流动增强,来此就诊的患者较之前有小幅增加,工作量虽然大了,但筛查的标准未有丝毫放松。

门诊负责人吕艳说,作为山东唯一省级新冠肺炎医院,医院在山东最早成立了发热门诊。由于当时疫情形势严峻,医院仅用了一天一夜就将病房楼的一楼改造成发热门诊。

望着院区盛开的桃花和空荡的发热门诊大厅,吕艳感慨,经过不平静的两个月才迎来了此刻难得的安宁。她记得,发热门诊刚设立时,有的患者并不配合。当时有一名肺结核并伴随发热症状的患者来此就诊,由于从县城一路奔波赶来,家属想让老人及时住院,但因不能排除新冠肺炎可能,需在发热门诊留观,等待检查结果。一时间家属有些接受不了,值班护士耐心地安慰解释,才平复了家属的情绪。

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用心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心理压力。吕艳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掉以轻心。”那段时间,未知的风险、紧绷的神经让有些医护人员出现了心理问题,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任何一名医护人员选择退缩。

在急性传染性疾病暴发的时候,及时开辟发热门诊并做好接诊过程中的防控消毒成为山东有效防控疫情的关键举措,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虽然不会每时每刻面对确诊患者,但仍要每分每秒应对可能的风险,克服心理压力,他们同样值得点赞。

实行24小时门禁制的普通病房

在医院里,不只是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每个病房、每一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承担了比平时多出几倍的工作量。

在结核内科一病区,有一道上了锁的门。护士长杨玉美说,从大年初二开始,这个门就锁上了,同时隔离的还有这一整个病区的患者和陪人,即便这里不是新冠肺炎的主战场,但也没有丝毫放松。

“按照国家规定,医院的所有病区都要实行隔离,不能进也不能出。”杨玉美解释,“在医院出现新冠肺炎患者的概率较高,一定程度限制大家的出行会较大程度保护他们的安全”。

刚开始实行24小时门禁制度时,有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十分激动,觉得“不方便”“不自由”“憋得慌”。医护人员便承担了为其购买生活用品、买水果、取快递等服务。

为云南的三无小伙患者理发的门凤民,为小患者采购书本并辅导其学习的魏斌……采访中,封闭式管理背后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

杨玉美是个细心的人,她给记者算了几笔“账”。每天医护人员统计病人陪人吃饭、收费、分餐就要花费3个小时,从1月15日至3月15日,病区的门开关了次,每日统计、收取餐费、发餐共计余次,工作人员、陪人、病人每天每人测体温2次,增加体温登记、外出登记、陪人登记本3个。在病人多,护士少的情况下,一病区仍按时完成教学培训、质控工作,无差错事故及纠纷投诉发生。

虽然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是医院的重要使命,医院,医院其他科室的工作不能受到影响,患者仍然要接受最好的医疗服务。过去两个月,每个病房都有几名医护被抽调去隔离病房工作,为了既保证患者和陪人的安全,又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剩下的医护人员都在满负荷工作。

疫情防控不止在隔离病房,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火墙”,为了患者的安全,普通病房也是这场战“疫”的另一战场。一线战“疫”工作者可敬,为了患者平安辛勤付出奔波忙碌的普通病房护士同样可敬。

展现“90后”担当的医疗垃圾回收员

在医院,还有一个“高危”职业——保洁员。

医院的保洁工作不过维修、卫生清洁、电梯司乘等服务,面对疫情,他们又增加了不少艰巨的任务:疑似或确诊病人做检查经过路线的公共区域消毒、确诊病人化验样本的送检、确诊病人医疗垃圾运输。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因为处于医院之中,带来了相应的无形压力。没想到的是,医院东院区的医废回收全是由一名年出生的小伙子完成的。

4月22日下午3点,山东深国贸物业管理公司主管周子豪像往常一样穿好防护服,静静等待医疗垃圾回收车的到来。为了保障安全,医院实行医废不落地规定,即医疗废物回收来之后直接装车转运,不放置暂存点。

回收车一到,“全副武装”的周子豪推着黄色医废箱开始了日常工作。他告诉记者,平时常见的医疗废物包括防护服、口罩、药瓶、棉签等并不算太重,但疫情期间,隔离病房里病人和医护人员接触过的所有东西都被视为医疗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床单被褥等等。这样繁重的工作量让健壮的周子豪都有些吃不消,何况还要在身穿笨重的防护服的前提下进行这些工作。

周子豪首先来到的是隔离病房的清洁区,这里的垃圾一般是医护人员的生活垃圾。由于清洁区没有电梯,手推车也上不来,他只能一袋一袋地徒手往下搬,忙的时候他曾这样来回上下了几十趟。收集完清洁区的垃圾,周子豪又转到了隔离病房楼前侧,乘电梯上去收集隔离病房病人的垃圾。到了病区,周子豪进入病房门口的医疗放置点,将一袋袋垃圾放到黄色收集箱内,其间他一句话没说,快速麻利地完成了所有工作。待全部医疗废品收集完成,装车完毕,周子豪的工作才算顺利完成。他说,之前病人多的时候,他曾一天运送过32箱垃圾,每次的回收时间都要三四个小时。

从大年初二到3月底,周子豪两个月没有回过家。作为一名管理者,周子豪本不需要承担保洁员这个工作,但他仍然主动请缨:“当时很多保洁员听说要回收新冠肺炎患者的垃圾都有顾虑,我觉得自己年轻,身体素质也好,之前也学习过院感防控的知识就主动承担了下来,后来觉得换人会增加风险,干脆就全都自己干了。”

随着病人的逐渐减少,记者问他是不是该歇一歇了,他说,都坚持到今天了,我就一直坚守吧。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90后”青年充满正能量的样子,让人感到美好,心生敬佩。

(本版照片均由常青供图)

(大众日报记者常青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0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