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笔记那一刻,我们知道有风险,但义无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王家铃周素琴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病人可以出院了;缺氧的病人紧急抢救时,他们面临着职业暴露的风险,但依旧义无反顾……1月25日,医院首批5位援汉医疗队赶赴武汉。

连日来,医院医护人员、后勤人员接连出征,共有三批7位邵医人加入到前线残酷的战役中,他们分别奋战医院(医院)、医院和武汉医院。

2月6日一早,医院大门。外面阴雨绵绵,湿冷的感觉迎面袭来。有那么一瞬间,思乡、思念亲人的情绪被这铅灰色的天空强烈地勾起,一丝孤独感从内心泛出。掰指一算,我来武汉已经十一天了。

我伸手揉揉脸上被面罩、眼罩和口罩压出的深深印记,有点刺痛,医院大后方寄来的水胶体敷料,多少能护点皮肤,脸上的压疮不至于那么严重。

步行走回驻地的路上,我惊喜地看到原来空旷的路面,大门紧闭的一些小店开始开门了,沉寂的街道有那么一点生机了。武汉“动”起来了,刚才那种寂寥的感觉也被这种生活的“动感”稀释了不少。

自从来武汉后,每天的工作都很忙。我担任了医院19楼的病房主任,从第一天接手工作开始,我们团队就在梳理各种工作流程,从防护、查房、标本取样等各个环节,目前总体来说已经比较顺手了。

每天我们都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全身皮肤湿热瘙痒,但也得强忍着。疫情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我们每个人都绷着一根弦。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我们医护人员之间也尽量保持距离,每次吃饭都是单独一个人轮流吃。其实,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那种孤独感,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心理挑战,我们都在努力克服。

我们护理团队的压力非常大,方方面面的事情她们都要协助管理,很辛苦。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做我们能做好的事情。

值得欣慰的是,自从我们接手管理后,还没有出现过死亡病人,病房的几个重症病人,经过我们团队的精细护理,病情也逐渐好转起来。

说实话,在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以及药物效果也不确切的情况下,看到一些病人好转出院了,整个过程让我们有快乐和收获的感觉。

我们偶尔也会聊起我们自己所处的危险,但请你们也放心,我们会保护好自己,要对得起所有关心、爱护我们的人,我们一定会平安归来。

此次出征武汉,我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真的伟大,或勇敢,或有担当,或其他什么。我只是在想,我能干点什么?也许,我们大家都这样,就真的会改变,会好起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1月26日凌晨2点,我们随浙江医疗团队到达驻地酒店,男同志还要负责搬运物资,我们团队的岳亮和凌峰忙碌到4点多钟才躺下休息。

简单休整后,当日下午就开始接受了院感专家组在各地督查过程中积累的实战经验的培训。医院吴晓虹主任医师作为浙江省专家组成员,主导制定了驻地酒店院感防控措施。

后来的工作经历也表明,院感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开展,对救治病患和医护人员的防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院是武汉医院,这是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医院,目前已被征用为新型冠状病医院。

浙江医疗团队领导马上开展与医院的工作对接,并且派浙江省专家组先行进入医院进行实地考察,以确保工作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月27日我们第一批护理部成员就进入医院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了。1月28日医生、护理、院感医院。

浙江医疗队接管了19楼和20楼两个楼层。

我们的工作非常繁忙,也面临很多挑战。我们必须要快速学习新的电子病历系统,迅速掌握所有患者的病情,整理病毒采样结果,区分轻重症患者,使轻症患者尽早二次采样,以加快周转收治更多患者,并识别危重症患者,使其及时得到有效救治。

医务工作如预料般的紧张而繁琐,直到晚上11:30才排出第一版,而吴晓虹主任医师在和其他医务人员沟通后又默默地调整排班到了凌晨。

到武汉已近两周,期间,我们看到了各地的同行来到这里,看到了各种物资从不同地方紧急调拨到这里,看到医护同行们忙碌疲惫却不会退缩的身影,看到病人虽然虚弱但是并不黯淡的眼神,我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最初内心有些许焦虑和茫然,到后来我们越来越充满信心和笃定。穿着笨重的防护服,但是我们依然会尽量温柔地告诉患者,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是的,这里是我的故乡,有我母校的师长和同学,有我的亲人和朋友,有我的同事和战友。

我们身后还有家人的支持,有单位同事坚守在岗位辛苦付出,有全国人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0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