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5/content_20140087.htm来源:领教工坊(ClecChina)/01如何选举出有效的管理者?1、选择自己认识的魔鬼完美的管理者并不存在。如果人的缺陷迟早都要暴露出来,那么早点暴露总比晚点暴露好。因此,我们既要根据候选人的素质选举管理者,也要根据他的缺陷来做出判断。人们向来看重人的素质,但有时候,单单一个素质会蒙蔽我们对其他事情的判断。“沙莉是个了不起的联络人”或“乔伊是个有远见的人”,当失败的前任缺乏沟通能力或者缺乏战略眼光时,人们就更会这样说了。我们应当尽一切合理、合乎道德的努力去辨别候选人的缺陷——竞选者身上的魔鬼。有一种致命缺陷,今天极为常见也易于查明。有些竞选总经理的人,要求的报酬远远超过公司其他人,更有甚者还会要求在失败或解雇时得到特殊保护,凡是这样的人我们都应不假思索地予以否决。别忘了,这位竞选者可没有宣布“组建团队”、把“人当作公司最大的资产”、从“长远考虑”有多么重要!设想一下,我们这样做会如何改变公司前景!我们应当根据管理工作及实际情况来仔细判断这些缺陷,特别是那些后来变得致命的缺陷,免得今后我们猝不及防。既然缺陷只存在于具体环境,那么前一管理工作的绩效也许不会预示后面管理工作中潜在的问题。当然,琢磨透这一点也并非易事:人的素质是某项工作取得成功的条件,常常被错误判断。但有一种极为简单却又很少使用的方法可以缓解这一问题。2、给予被管理者发言权管理发生在单位的内部(通过控制角色、领导角色、实干角色、沟通角色)和单位的外部(通过联络角色、处理角色、沟通角色)。然而,管理者的选举,无论是董事会选总经理,还是高级经理选初级经理,通常都是单位外部的人控制着单位内部。这有什么意思呢?特别是单位之外的人未曾与竞选者生活过一天,竞选者要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常容易,在这种情况下选举尤其没有意思。这样做的后果是,今天许多组织的结局是管理者“欺上瞒下”——这些人过于自信,滔滔不绝,却从未展现过最基本的领导形式。魅力也许是选举的一个标准,但绝非主要标准。如果有简单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效能,那么这就是在选举过程中给熟知竞选者的人,也就是曾经被竞选者管理过的人以发言权。有些公司还让外部竞选者接受单位成员的面试,看看他们的意见。这尤其适用于总经理的选举,因为选举总经理的时候,人们貌似都很盲目乐观。让这些人评估竞选者来担任他们的管理者,可信吗?毫无疑问,偏见有可能存在。但这肯定不会比信任外人更糟糕,这些单位外的人信息不够充分。我在这里叫嚣不是为了选举管理者,而是呼吁单位内外的人一起进行平衡的评估。其实,医院、大学、律师事务所的惯用做法。有一个著名的公司,几十年来一直是该领域的领头羊。公司的总经理由高级经理通过封闭式投票选举产生。我问过很多经理,他们都知道这家公司。你们猜猜是哪家?很少有人猜到。答案是麦肯锡。麦肯锡公司的执行董事由资深合作伙伴投票选举,任期3年。对于麦肯锡来说,这样做的效果似乎非常好。那么,麦肯锡的顾问有没有向客户提过这样的建议呢?3、考虑一个身处外部的内部人员近来有一种趋势,单位之外的人很受青睐,至少高级职位如此:只有新扫帚才能把灰尘扫干净。不幸的是,打扫灰尘的有可能是选举委员会并不了解的“魔鬼”,而打扫者有可能并不知道真正的灰尘是什么。危险因而产生,尤其是在这个英雄式领导的时代,新扫帚可能会扫除掉企业的热情与精神。或许,我们在选举过程中还需稍加注意我们知晓的魔鬼,因为他们了解灰尘。实际上,选举委员会可以选择一个身处外部的内部人员——曾经因厌恶公司而离开的人。一来这个外部人员与内部权力并无瓜葛,属新鲜面孔,二来他拥有内部人员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这样的人曾用离开表示自己不赞成,他们了解情况,因而可能是推动转折的理想人选:新扫帚且知道旧灰尘。除此之外,还有内部人员来评估此人的素质和缺点。这里我想到了苹果电脑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他不是厌恶地离开,而是被自己创建的公司解雇了,但他有能力回来扭转局势。我们今天热衷于领导力,但又常常认为领导素质属于我们几乎不了解的人。仔细想想“青年领导”吧,照我看,这种说法实在矛盾。在接受严峻考验之前,怎能委以重任?谁又能知道表面下潜藏的缺陷?实际上,这种委任有时还能助长狂妄自大的风气,因而毁掉真正的领导才能。我再讲一遍,领导是一种神圣的信任,是接受领导的人给予领导者的一种尊重。/02如何评估管理效能?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你当然想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你周围的人更渴望知道你做得好不好。有很多简单的方法可以对此进行评估,但要留心这些方法了。管理者的效能只能根据具体环境进行判断。这一命题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分解后则不然。下面我将它分解成6个子命题。1、管理者并非有效,相配的才是有效的。没有好丈夫、好妻子这样的说法,只有好夫妻这样的说法,管理者及其单位也是如此。也许有在所有管理工作中都失败了的人,但没有能在所有管理工作中都成功的人。这是因为,在一种情况下可以容忍的缺陷(甚至被当作一种良好的素质)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致命。这完全取决于“当时、某段时间、全部时间”人与具体环境的搭配。有效的管理者不是有良好风格而是有合适风格的人。因此,通常没有有效的管理者,也就是说没有专业管理者这种说法,即没有凡事都能管的人。2、评估管理效能,必须评估单位的效能。诚然,管理者同单位荣辱与共。因此,要评估管理效能,同样也必须评估单位的效能。管理者的目的是确保单位实现其宗旨。英特尔公司的安迪·葛洛夫曾说过:“管理者的产出=所在组织的产出+受管理者影响的邻近组织的产出”。这是评估管理效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管理者帮助单位,让其更有效,管理者才能视作有效。有些单位运转良好,却未必是管理者之功,有些单位运转糟糕,也未必是管理者之过。注意,不要认为管理者要对单位所有的成败负全责。成败与历史有关,与文化有关,与市场有关,与天气也有关。对于管理者来说,有关的正是个人影响,不是单位绩效本身。这就是说,很多数字上的绩效衡量(销售增长、成本降低等)完全没有直接表明管理者的效能。有多少管理者的成功仅仅是因为投机取巧获得了有利的工作,只要不把事情弄糟,便能接受成功的荣誉?即便事实表明管理者或好或坏都对单位造成了影响,但管理效能总是相对的,不仅相对于所继承的局面,而且相对于其他可能人选。有人也许会认为管理工作不难做,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因而排斥现在的管理者,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当然,追问这些问题能把人逼疯。谁知道呢?但如果想真正地评估管理效能,那么比起其他人,你就更不能回避这一命题了。3、管理效能必须超越单位甚至组织,从更广泛的影响上来评估。为了让问题更完整,管理效能还必须超越单位甚至组织,从更广泛的影响上来评估。管理者让小单位变得更有效,但代价却是大组织变得无效,这样的管理者怎样?例如,销售部门售出大量产品,但生产部门却跟不上,致使公司陷入混乱局面。你能责怪销售经理吗?毕竟,他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这种对宏观的把握难道不是总经理层的责任吗?从传统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从官僚机构的角度上看,答案是肯定的。在官僚机构中,所有的责任都是整齐分派的。而在管理的现实世界中,答案不是完全肯定的。组织也有缺陷,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意外问题,并且常常需要就地解决。负责的管理者绝对不能戴着眼罩,不顾左右,只做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加拿大公园的查利·辛肯或戈德·欧文没法无视开发商和环保主义者的斗争,而这本来是政治家的责任。健康的组织不是独立人力资源的汇集,不能只顾自己的地盘;它是有责任心的人组成的社区,更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