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文利
17年前,米哈伊塔·帕帕拉卷入一场车祸,左腿换成了假肢。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让他备受打击。
“那个年代,‘残障’在罗马尼亚还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帕帕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后来,我认识了一名与我情况相似的残障滑雪运动员,她对冰雪运动的热爱感染了我。截肢前我一直就喜欢滑雪,于是我又开始练习滑雪板。”经过多年不懈训练,帕帕拉成了罗马尼亚最好的滑雪板残疾运动员之一。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时候,他42岁。
米哈伊塔·帕帕拉(左三)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罗马尼亚代表团护旗手。(国际残奥委会网站)
和帕帕拉不一样的是,赞恩·斯库金娜是个健全人。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她4岁那年,母亲因遭遇事故导致高位截瘫,她不得不跟母亲互换角色,成了照顾人的那一方。在斯库金娜的幼年记忆中,既有无法将母亲抬下楼的无助,也有别人打量她们的异样目光。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让她下定决心,毕业后要从事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如今,年仅28岁的斯库金娜已多次担任拉脱维亚残奥代表团团长,率领残障运动员辗转于一场又一场重大赛事之间。
帕帕拉和斯库金娜是北京冬残奥会参与者的缩影。带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他们来到奥运会这个举世瞩目的舞台,共同展示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光芒。
年里约残奥会,拉脱维亚代表团团长赞恩·斯库金娜(左)与女子铁饼铜牌得主季安娜·达济特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对于北京冬残奥会,帕帕拉和斯库金娜都赞不绝口。帕帕拉认为,北京冬残奥会的筹备“毫无缺陷”,“无论是设施、交通、场馆还是人员,一切都恰如其分、毫无障碍,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斯库金娜则表示,北京冬残奥会的无障碍建设“接近完美”,“超越了里约残奥会和东京残奥会”。
首层门厅均为无障碍出入口,坡度小于1:30;建筑内各入口和通道宽于0.85米,人行通道宽于1.2米,主通道宽于1.5米;通道台阶边缘进行倒圆角处理;无障碍卫生间设置自动感应门,配备紧急呼叫铃,洗手盆镜倾斜安装;更衣间门采用感应式自动门,卫生间设置无障碍淋浴区及无障碍厕位……这些看似繁琐的设计规定,正是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北京残奥村备感温暖的幕后保障。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孙卫华,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丝带”设计和“冰立方”改造的总负责人。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在设计之初,他们就严格依据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技术指标图册》,进行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工作,在场馆无障碍提升中坚持“公平”“尊严”“适用”三大原则,力求为参赛人员提供最佳竞赛体验和无障碍的包容性环境。
“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是我见过的历届冬奥会中最棒的冰壶场馆。”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感叹道。国际残奥会主席帕森斯则表示:“北京冬残奥会留下的奥运遗产,为今后的举办城市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北京冬残奥会让世界意识到,把每个人都纳入社会有多么重要。”斯库金娜说,“冬残奥会不仅促进了残障人士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包容和平等,是世界变革的有力催化剂。”而在米哈伊塔看来,北京残奥会让人们看到,“残障人士也能在相当独立的情况下从事多种高效能活动”,但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无障碍设施”。
北京冬残奥场馆内的运动员轮椅坡道。(受访者供图)
无障碍化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残奥会本身,它对推动整个社会的持续进步都有示范效应。无障碍化也不只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它还有更现实的社会意义。
世卫组织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0亿人有某种残障,约占总人口的15%。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统计,约万美国人患有残障,相当于每4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1个残障人士。而根据中国残联的数据,截至年2月,中国残障人士总数已达万。
残障人士在任何国家都为数众多,但这一群体的就业率却相当低下。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年8月,美国只有19.2%的残障人士实现就业,而非残障人士的就业率为63.9%。中国最近一次全国残障人士抽样调查显示,残障人士就业率为36.4%,未就业率为63.6%。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根据联合国数据,到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的中等收入国家有31个,高收入国家有54个,在相应收入水平的国家中分别占比31%和87%。
一方面,数量庞大的残障人士群体就业率严重低下;另一方面,因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缺口正在不断扩大。因此,鼓励更多残障人士进入就业市场,不但能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社会地位,还有助于解决因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短缺。
此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因“失能”而变成“残疾”。“失能老人同样需要无障碍设施。”帕帕拉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等到八九十岁时才要求把门扩宽,或者在楼里装电梯?为什么不现在就行动?”
要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当务之急是建设无障碍环境。而建设无障碍环境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无障碍环境?
“狭义的无障碍环境,是指为保障残障人士、老人、儿童和其他行动不便者在居住、出行、工作、休闲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时,能够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和使用建筑物及城市道路的相应无障碍设施;广义上还包括交通工具、信息和交流无障碍,以及人们对无障碍的认识等。”孙卫华说。
目前,各国的无障碍建设有着较大差距。奥地利国家旅游局负责人贾珊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美国无障碍立法较早;日本是将无障碍化落到细微之处的国家之一——
这或许要归结于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现状,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世界第一,其无障碍建设也走在世界前列。北京理工大学宫晓东教授认为,完善、清晰的无障碍设计法规,是日本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基石。日本各级法规条例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表述的“无障碍”,内容图文并茂、清晰易懂,能更好地向民众传达正确的无障碍理念。此外,日本非常重视教育,学生们在课堂上会体验用轮椅出行或戴眼罩走盲道,亲身感受残障人士的不便和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经过多年努力,日本已经逐步建立了“任何设计都应兼顾所有群体需求”的意识。
欧洲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后来居上。斯库金娜回忆说,母亲致残之初,拉脱维亚无障碍建设还“很糟糕”,但近年来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年《欧洲无障碍法案》发布后,欧盟国家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善无障碍建设,使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设计之初就采用尽可能让所有人都能通用的方案。
作为冰雪运动强国,奥地利在冬季旅游和体育运动无障碍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据贾珊介绍,可供行动不便者出行的奥地利国内和国际列车每天多达多趟——车厢可无障碍出入并设有轮椅空间,还有工作人员提供无障碍服务。线下旅游中心也做到了“无障碍”:门口坡度“平进平出”,并提供盲文信息,导盲犬也可以出入。此外,奥地利全民热爱冬季运动,莫诺滑雪、坐式滑雪、视障滑雪、拄拐杖滑雪……专为残障人士设计的滑雪运动十分丰富。一些度假胜地甚至打出无障碍旅游的招牌,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近年来,中国无障碍建设进展迅速。据孙卫华介绍,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无障碍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无障碍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