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从官宣演员至今,一直都是网友讨论的焦点。作为唯一一位迪士尼的中国“公主”,刘亦菲的这部电影很有可能将她的演艺生涯推向从未有过的高峰。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花木兰》的定档时间一直都被延后。
直到最近,《花木兰》才在海外上映,并且国内定档9月11日。不过从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反馈来看,中国的观众对于这部试图描绘中国古风的电影非常失望。如今电影在豆瓣上仅仅4.7的评分,更是证明了这部好莱坞大片远远低出了观众的预期。
《花木兰》的电影改编自南北朝的民间传说,在真人版本的《花木兰》之前,好莱坞就已经推出了这个系列的动画版。动画版的一定成功,才是真人版能搬上荧幕的前提。不过可惜的是,这部电影不论是在制作水平还是故事情节上都没有吸引到国内的观众。
01好莱坞真的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看《花木兰》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怀疑这是南北朝的花木兰?这是中国的花木兰?电影中确实融入了很多西方没有的东方色彩。但是很明显加入了太多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比如刘亦菲一出场时“对镜贴花黄”的模样,在预告片发布时就成为了网友群嘲的一个地方。
比如,电影《加勒比海盗3》中就曾经出现过一个中国古代女性,有着如面粉一样厚的粉底加上红得像苹果式的脸蛋。这样的东方女性形象几乎已经成为大部分西方电影中的一个标签,而花木兰也不例外。
看着刘亦菲一身紫衣长袍,加上仿佛塞到面粉里一般的妆容,神仙姐姐的颜值就这样被拖累的。
除了对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之外,电影随处可见着各种bug。“你的无知,毁了我好多温柔”大概就是形容这部电影最恰当的网络用语。
花木兰的故事明明发生在北魏时期,但是花木兰成长的地方却在福建标志建筑土楼当中。为了显现出这是一个关于东方的故事,各种门匾上还出现了诗词。只是在北魏时期出现元代的诗词,显现出了这部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毫无诚意。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很多让中国人看了啼笑皆非的地方。比如在祠堂的门口高高挂着大红灯笼,再比如在军营的门口摆放了两个巨大的门神雕塑。这些根本不会出现的画面,让国内的观众直呼“救命”。
其实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凡他们能够找到一位研究古代的中国学者,都不会在拍摄的造景过程中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只能说,这部电影采用了中国古代的故事,但是却没打算只给中国人看。
电影中处处都是中国的元素,方方正正的汉字,大红灯笼,土屋,雕像。这些元素的集合打造了一部东方气息浓厚的电影。对于外国人来说,这就是中国。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完全是一种偏见。
02中国风的内核已经是满满的西方元素
而对于观众来说,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就是一众的东方面孔念出的却是冰冰冷冷的英语。不是说英语不能表达意思,但是对比中国古诗词的汉字,真的少了一份味道。
就拿“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这句诗词来说,英文翻译过来就是:“我看到两只兔子并排奔跑,我想一个是公的,一个是母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不能分辨得出来,因为他们跑得非常快。”
虽然这句诗词翻译过来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真的用英语这样表达的时候,却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在原有的诗词上多的是一份女性的英气和自信,她有把握能替父征战,且不被人发现。但是在《花木兰》的剧情中,却少了这份桀骜不驯的味道。
除了关键性的台词之外,电影中出现的很多名词,都让人难以接受。比如“国王”、“女巫”等等。语言文化上的不同,让这部看似中国味道的电影显得有些突兀。
而这样的突兀不仅仅出现在语言上,还出现在各种情节中。比如“花木兰”被污蔑成为女巫,巩俐饰演的角色带着白色眼罩妆,手部还化上了鹰爪一般的特效妆。看着巩俐头上的金色饰品不仅没有中国味道,反而有着浓浓的埃及艳后的既视感。
而中国古代非常崇尚的“气”,在电影中也变成了像《星球大战》中“原力”一样的物质。表面是中国古典,但是深层次却全都是西方的概念。
03家国情怀,最终变为个人英雄主义
其实,花木兰的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对这部电影的期待,一个原因是好莱坞向来的水平和质量,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的元素。如果这部电影真的成功,那么也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再一次走出了世界。
但是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展现真正的中国古典文化,花木兰身上巾帼不让须眉的家国情怀,在这部电影中倾向于宣扬女权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
电影将视角聚焦于花木兰冲破性别的束缚,在战场上展现了女性的魅力和底蕴。比如,在电影的最后,她不再是一个需要被指配婚姻的小女子,而是一个能像男人一样在战场上厮杀的战士。但是在《花木兰》的故事中,这并不是故事的所有重点。
电影中的刘亦菲武打动作流畅,足以让世界再看到中国的功夫。但是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刘亦菲的武打动作不论是观赏性还是力量性都不比国内的动作片。甚至在观众见识太多的精彩武打之后,无不遗憾刘亦菲的表现略显平庸。
所以说,如果真的想让这部电影展现真正的中国味道,就应该把重心放在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孝心和责任感上。民族的荣誉,国家的兴旺才是她能家喻户晓的原因。电影中单纯的炫技,并不能打动真正了解这个故事内核的中国人。
关于这部电影,很多观众的评价都很不好。甚至有网友表示“希望在海外已经看过的网友不要传播盗版链接,因为你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但是我却觉得,这部电影确实有千万个不好,但是依旧值得一看。我们也迫切地需要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眼里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东西方的文化一直都存在差异,因为这样的差异最近几个月也出现了很多的矛盾。不过让我欣慰的是,年轻人在看这部《花木兰》的时候,能察觉到这部电影出现的问题。这就说明年轻的观众,也对自己的文化有着足够了解和足够自信。
只是在推广中国文化的领域,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什么时候才能让西方国家知道中国人的审美并不是白面红腮?什么时候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古代,并不是用那些看似带有中国味道的中国元素简单拼凑?
这才是电影看完之后我们应该有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已经走出国门的演员,一味地指责迪士尼在创作电影时的毫无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