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话》记载,欧阳修原来是个近视眼,看不清咋办?那就听有声书呗。不过,他的有声书可比我们现在的高级多了,人家是活人念的。另一位大文豪韩愈也说自己:“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当然,他也可能是提前花眼了。而与唐伯虎并称为“四大才子”的祝枝山也是个高度近视。
他因为近视看不清,在街上看到漂亮姑娘便拿出眼镜暗中观察,他这样子也是像极了爱情。这只是众多近视文豪中的一小部分,然而,近视的怎么都是文豪?古代的识字率是很低的,普通人并不识字,所以不需要老是盯着书本看,那时也没有什么电子产品。
在唐宋之前,印刷术还未出现,书籍数量不多,就算是文人也没有那么多书要看。在东汉熹平年间,为统一天下的儒学典籍,汉灵帝下令将儒家经书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天下学子听闻,纷纷来抄录。除了看书太多,古代文人近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古代别说是电灯了,连煤油灯(清末传入)也没有,想开夜车只能靠蜡烛。
然而,蜡烛也是奢侈品,北宋时期一支蜡烛的价格在文到文之间,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80到元人民币。所以,大部分人是舍不得用蜡烛的,万万没想到,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的人,因为舍不得用蜡烛而近视。你可以像欧阳修那样,找人给你念书,不过你得是个有钱人(北宋宰相的工资很高)。或者,你可以像苏东坡一样,用热水敷眼,听上去像蒸汽眼罩,不过似乎效果并不明显。
最根本的还是要学习刘禹锡,“减书存眼力”,少看点书不就完了嘛。最贴近现代人的解决办法便是戴眼镜。明朝时,眼镜便传入中国,当时的马六甲王朝向中国进贡了单片眼镜。西方传教士们也带入了这种神奇的光学仪器。不过那时的眼镜都是用水晶、黄玉或紫晶磨制而成,这就是戴在眼上的水晶项链啊,一般人根本享用不起。直到明末,一个叫孙云球的人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实现了镜片的“国产化”,才促进了眼镜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