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名品▍《品牌资讯》——被“定价”的睡眠
“睡眠经济”悄然而生,行业巨头加速入局,创业者纷至沓来,各色助眠产品层出不穷,但真实功效却质疑不断。
喷上助眠喷雾、点上香薰蜡烛、吃一颗褪黑素软糖、带好蒸汽眼罩……当城市的灯火慢慢熄灭,熬夜的人便开始了这样的睡前“四部曲”。
为了睡个好觉,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睡前仪式?睡个好觉,到底要花多少钱?
一、90后是睡眠问题突出人群
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意味着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其中,以90后、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69.3%的年轻人表示23点之后才会睡觉,34.8%的年轻人入睡时间很长,半小时之内很难入睡。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被认为是失眠的四类主要表现。
同时,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国民睡眠生活消费大数据报告》也显示,在全国1亿7千多万名90后中,存在睡眠问题的人数占比为30%,68%的人表示每天根本“睡不够”。
此外,《睡眠状况洞察报告》对年轻人的入睡时间点进行了统计。该报告显示,48%的95后和35%的90后每天零点后睡觉,其中,凌晨1时后入睡的95后比例达15%,玩手机是其睡前的主要行为。
因此,有专家表示,部分90后的睡眠问题并不是睡不着造成的而是主动熬夜。
不想放弃这个夜晚。
吃饭、玩手机、追剧……感觉有好多事情要做。
没勇气结束今天,没信心开始明天。
舍不得睡,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真的很少。
在微博上,类似的评论挤满了“90后成睡眠特困户”这个话题。在7天时间里,该话题阅读量达2.9亿次,讨论量超过5万次。
但是,专家表示年轻群体与其他年龄层最大的区别是愿意来求助,对一些新方法、新理念的接纳度更高。同时,信奉“朋克养生”的年轻人不仅看重医学干预方法的科学性,在购买助眠类产品时也十分在意其中的成分是否健康。
二、“睡眠经济”催生“黑科技”
在这些睡不着的年轻人的巨大需求和不良睡眠状况下,一个潜力巨大的“睡眠经济”正在被催生。数据显示,年,我国“睡眠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超过亿元,预计年将突破万亿元。国内某电商平台数据统计显示,年1月-8月,90后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增幅为%,占总消费人数比例的62%,超过了其他年龄群体的总和。甚至有消费者表示每年购买助眠产品的费用高达多元。
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各种以“助眠”“催眠”“睡眠神器”等为关键词的产品五花八门,售价在十几元至上万元不等。其中,眼罩、隔音耳塞、足贴等成为线上最受欢迎的助眠产品。
今年蒸汽眼罩的销量增长速度确实很快,带花果香味的最受欢迎。
天猫某品牌旗舰店的客服对媒体这样表示。目前,该店铺的蒸汽眼罩月销量均在10万件以上,睡前使用助眠产品是销售主推的一个使用场景。
从枕头床品到眼罩耳塞,从药物辅助到电子助眠。近年来,随着助眠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边界不断拓展,其发展也不断迈向“高端”。以科技为卖点的助眠智能硬件和助眠服务等产品层出不穷,如助眠机器人、助眠仪、助眠灯等新产品。以市面上常见的助眠仪为例,价格已从元出头至数千元乃至上万元。但高昂的价格并未阻挡消费者的脚步,不少助眠科技产品在各平台上的销量都已破万。天猫某睡眠仪的客服表示,目前店内售价为元的头部睡眠仪月销量接近件。
用头戴式设备助眠,可以避免药物的依赖性和副作用,也不用定期购买,经济安全又实用。
这些助眠“黑科技”的不断面世来自于资本市场对“睡眠经济”的蠢蠢欲动。国内外很多大企业正在纷纷加码睡眠市场:诺基亚宣布收购法国健康设备厂商Withings;苹果收购芬兰睡眠监测厂商Beddit;蒙牛、旺旺、娃哈哈、可口可乐等企业则纷纷推出助眠饮品……显然,“睡眠经济”水涨船高。
同时,“睡眠经济”也吸引着无数创业者的目光。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带有“睡眠”“智能睡眠产品”“睡眠助手”这3个标签的企业共有余家,其中,超过一半都成立于年之后。
三、过度使用助眠产品会加重精神负担
然而,各种助眠产品真的有效吗?不少人对此抱有疑问。
据了解,很多消费者反映目前市面上的助眠产品虽然五花八门,但不少是噱头大于实质内容。
明明买到手就是一个普通的乳胶枕,但声称有‘助眠’效果,就比同类产品贵出两三百块。
目前,各类助眠APP也纷纷在市场上涌现。在各大应用商店里,有多达几十款声称能改善睡眠的APP供用户下载,不少APP需充值包月会员方能使用,但效果却差强人意。
试过市面上很多助眠APP后,我发现,这并不能解决我的睡眠痛点。
本来就睡眠不足,每天给我看一些睡眠数据统计有什么意义呢?有时候显示我的深度睡眠只有一两个小时,反而会加深我的焦虑感。
而助眠“黑科技”产品,虽然销量颇佳,但也并未令人满意。在助眠仪领域,一款曾颇受好评的进口助眠仪曾引发过消费者的质疑。根据商家宣传,该产品使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可以改善失眠、焦虑、抑郁。但一些消费者实际体验后表示:未发现其对入睡有什么帮助。同时,高昂的价格依然会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前段时间我在电梯里见到某款助眠机器人的广告打得铺天盖地,上网一查,发现最便宜的一款也要元,对我们来说还是难以承受。
另一方面,去年以来,国内多家饮料品牌陆续发售“助眠饮料”,以社交新零售方式进行推广销售。但据一些喝过助眠饮料的消费者反映,没有感觉出有多大的效果,该睡不着还是睡不着。
对此,有睡眠领域的专家表示,市场上的一些助眠产品,如睡眠仪、睡眠喷雾、睡眠眼罩等都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亦不能作为常规的辅助治疗失眠的方法。还有专家表示,长期服用助眠产品还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服用有关产品时,心理暗示往往代替了实际效用,以褪黑素为例,其过去主要用于缓解节律异常情况,比如倒时差,“但作为保健品,它的治疗作用相对有限,长期大量使用对身体有潜在的危害。”
在睡眠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