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这扇窗户有的时候也会模糊不清,看不清外面的风景。
这里所说的就是近视,现代人近视了,去医院测个视力,再花几百块去配个合适的眼镜,就又看得清楚了。
那么古人也会近视吗?当然,毕竟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电灯,只能用蜡烛和油灯把房间点亮。
我们都知道,那一点光是不够的,时间久了,眼睛就会出毛病。
只不过在市民阶层兴起前,得近视的古人大多数为读书人,因此近视也被古人视作“富贵病”。
为了应对近视,古人们想出了许多奇招。
而在明清时期眼镜传入中国后,古人们又在眼镜上折腾出了新花样,就连清朝皇帝雍正也用上了眼镜。
下面就来看看古代“眼镜仔”是如何产生的吧。
防治近视现代人认为近视是一种疾病,由于晶状体变厚而导致看不清眼前的事物。
同样的古人也认为这是一种疾病,影响日常生活,是一种眼疾。
对于他们而言,近视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就比如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就曾自白说一直都有眼疾,没办法看清远方的事物,眼前模糊一片。
唐代的白居易还专门写过一首诗《眼暗》,吐槽自己年轻的时候,因为太刻苦努力读书,忽略了灯光和坐姿,导致自己视力下降。
文中还写到自己等老以后才后悔得要死,一开始没有防治,也没当回事,等到真的得了眼疾以后才明白,眼睛好是千金都买不回来的。
在诗歌的末尾,他还提到这个病花再多的钱也医不好,自嘲自己现在应该闭上眼睛向苦修行者学习了。
《史记》中也曾记载,周文王看不清楚,“眼如望羊”,这个地方不是说他看什么都像看到羊。
《释名》一书曾解释“望羊”,是远视前方一片茫茫然的意思。
和我们今天调侃近视者说,摘下眼镜,十米开外人畜不分是一个意思。
虽然“近视”是一种疾病,但在古代这是一种“富贵病”。
那时近视的人群以读书人居多,并且还是家庭条件优渥的读书人才有可能近视。
因为,只有富贵人家才闲钱买书买蜡烛,尤其是书,在古代也是很贵重的财物。
有了蜡烛以后,这些不愁吃穿的读书人就能不分昼夜的看书,而蜡烛的火光并不像今天的电灯那样来得亮堂,时间久了,就极有可能患上眼疾。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穷人家的读书人晚上也会用功,有的甚至还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为什么他们就没有近视?
那是因为他们白天也会帮家里干活,眼睛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再加上古代门窗大开,窗下就是书桌,很亮堂,其实是不容易的近视的。
当然也有例外,在《石林燕话》中曾记载,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也有近视。
他和白居易一样,都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为了高中,刻苦读书,他所居住的地方光线很差,因此把眼睛给读坏了,这才导致了近视。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欧阳修成名以后,进朝做官,有了不少积蓄。这个时候他的近视更严重了,于是他就聘请了书童给他念书听。
所以近视还真不是一般人随便就能得的,也难怪以前有人觉得戴眼镜的,就是读书人。
为了降低近视的几率,古人们也绞尽脑汁想了许多种防治方法。
比如,在宋朝的《养病漫谈》中曾记录了油灯的妙用。读书人晚上要看书,这就势必会用到油灯。
我们都知道油灯发出的光是昏黄的,古人为了护眼,将油灯中的油换成了枸杞榨出的油,点燃后,发出的光是柔和的绿光。
书中写到,这种柔和绿光,可以使人看很久的书,用眼不会感到疲乏,起到预防、减缓的作用。
古人也知道绿色护眼,这个枸杞子油灯大概就是护目灯的鼻祖了。
当然,用绿光护眼也只是暂缓之计,近视的成因有很多,除了光线也和坐姿、家庭遗传有关。
也就是说还是有许多人不幸中招,针对已经出现近视现象的人,古人又想出了一个好方法,以热水蒸汽舒缓双眼。
北宋有一本医学家编纂的《苏沈良方》,就详细记载了舒缓眼睛的操作流程。
首先,将烧好的热水放入茶壶一类的容器,医者认为铜器是最好的盛水器具。
放置片刻后,用手接住倒下来的热水,然后,将热水敷在眼睛。
值得注意的是,在热水敷眼的过程中,不能把眼睛睁开,更不能拿手去揉眼睛。
这种舒缓眼睛的方法甚至影响到了后世,像蒸汽眼罩也可以看做是热水敷眼的前身。
大文学家苏轼,也曾尝试过这种方法,甚至还有药水外洗,来达到缓解眼睛痛的作用。
其实这个效果和现在滴眼药水,减缓视力疲劳是一样的。
以上所说的方法基本都是防止或延缓近视加深,如果已经近视很严重了,那该怎么办呢?
舶来品真正的眼镜传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但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眼镜的雏形。
今天,在东汉的刘荆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放大镜。这个放大镜是用水晶做的,周边镶了金圈。
也就是说,在公元67年之前,就已经有了这种辅助工具。到了宋代,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曾讲到开采水晶一事,而水晶是古人做镜片的主要材料。
古代中国没有发达的玻璃工业,要想制作出透明,能够看清远处的镜片,没有玻璃,人们就想到了水晶。
古人很早就摸清楚了水晶的物理特性,它与玻璃相似,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并且水晶也被古人视为一种宝石。
此外,他们还认为水晶石有去疲劳、养眼的功效。
不过这应该是心理作用,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宋朝已经有人开始利用水晶的质地和折射特质进行照明了。
同时也有人开始用水晶石磨成水晶镜,“掩目”即戴在眼睛上,提高视力。
宋朝的“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就曾用过这种水晶镜,其人善书法,可能是在平时看书和学习的时候,过度用眼导致的近视。
正如前文所言,近视与古人而言是个“富贵病”。就算有了水晶镜,大部分人也没有钱买眼镜来矫正视力。
除了镜片以宝石磨制,价值不菲以外,其镜框也多用金属和玳瑁制作。那个时候的金属相当昂贵,玳瑁这种有机宝石更是千里难寻。
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种眼镜腿是玳瑁花纹的眼镜,其实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作为一种古典美观的款式存在。
但用水晶制作眼镜,就无法避免水晶杂质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水晶石中蕴含了特别的微量元素,使得水晶产生不同的光泽。
这一点被明朝的发明家孙云球利用,产生遮光的效果,这里也可以说是现代墨镜的前身了。
自孙云球制镜成功后,中国的“镜片制造”已经步入了“本土化”的阶段。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眼镜的造价还是很高的,而且它的产量也很低。
但最关键的是,这些镜面都是人工制作,晶体的硬度远超普通的玻璃,很难抛光,要把晶体磨得“甚薄”,就得耗费很大的功夫。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清代,这种眼镜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低,即使是嘉靖时,也是“尚罕见也”。
一直到乾隆后期,西方的玻璃才逐渐流入中国市场。光学玻璃镜片的传入,一开始相当坎坷。
虽然明初实行海禁,对沿海地区进行经济封锁,禁止民间出海经商,但是官方对外贸易活动仍十分繁荣。
比如郑和远航,郑和远航的七次远航以南亚和西亚为主。
那七次航行给他们所经过的地方带来了许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眼镜,当时被称为“叆叇”(aìdài)。
明代中、晚期小说家罗懋登在他的《三宝太监下西洋记》中曾提及,当时满刺加国向满刺加国进贡礼单上有“叆叇十枚”之说,此处“叆叇”即为镜片之意。
尽管罗先生的小说中存在着夸大虚构成分的嫌疑,但我们仍可推论,海外贸易亦是眼镜流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途径。
显然此时,“叆叇”一词或许已在中国略有流行。
明万历年间张燮所著的《东西洋考》(张燮)中曾提及“镜片”,这是一部研究海外史学和地理学的重要著作。
他写到:“叆叇,俗名眼镜,……每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出满剌国……”
这一点与罗懋登小说中所说的“眼镜来自于满剌国”一模一样,这个国家位于今马六甲地区,明朝时曾为葡萄牙所占。
这或许意味着“眼镜”是由欧洲传入,再经由海路进入中国的。
在传统晶片被光学玻璃镜片取代后,在清朝,眼镜才逐渐流向了平民阶层,清朝皇帝更是对眼镜爱不释手。
眼镜风潮从统治阶层来看,雍正皇帝是那时的眼镜大户。
可以说,雍正是一个完全的“眼镜控”,他的眼镜“随处可取”,可以说到处都是。
这样的宝物,他不仅自己喜欢用,还会送眼镜给别人。
他不仅赏赐给了大臣们,还命人为皇宫里的建筑工人们打造了一副防尘的眼镜,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家工厂,专门负责修理和制作眼镜。
而他的儿子乾隆却恰恰相反,他认为西洋镜对身体有害,不如传统的水晶眼镜,戴久了就很难摘下来。
正因为如此,乾隆皇帝虽然对眼镜情有独钟,却始终坚持不戴眼镜,并以“拒绝眼镜”为主题写下了许多诗句。
使中国眼镜真正兴盛起来的,还是嘉庆、道光,与乾隆不同的是,这两位皇帝对眼镜很有好感,认为眼镜可以让人看得更清楚。
道光皇帝曾经作过一首《咏眼镜》,里面有一语句“器有眼镜者……然我厌其为,至今未一试……”
很显然,道光帝晚年一直饱受老花之苦,而眼镜却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故而他才会如此看重。
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和眼镜之间,也有一个故事。
年,溥仪患有严重近视,在庄士敦和其他外国医生的建议下,溥仪给自己配了一副眼镜。
这个故事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当庄士敦向皇上的父皇和其他大臣报告此事时,这些人似乎并不在乎。
当庄士敦向端康太妃求情时,她还说,皇上的眼睛虽有问题,但不可以信任洋医,还称“皇上戴眼镜是绝对不行的”。
从这一细节中,可以看出当时清廷中人对戴眼镜这件事的普遍态度。
尽管在那个时代,戴眼镜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戴眼镜是有违祖宗遗训的事情。
自乾隆开科以来,“眼镜”一词逐渐风行于民间。
按照《乡言解颐》的说法,“数十年前,琉璃厂眼镜铺不过数家,今则不啻倍蓰矣。”
由此可见,眼镜的普及速度有多快。在北京成为了镜片制作的中心后,苏州和广州也成为了镜片制作的中心。
孙云球发明了“随目对镜”,人们可以按需配镜,从而促进了苏州镜片行业的迅速发展。
而广州又是清王朝对外贸易的大本营,其中大部分镜片都来自国外,从这里流行至全国各地。
眼镜之所以能在民间普及,主要是因为价格降低了。最便宜的眼镜,也只有两三块钱一副,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在普通百姓之中,一开始,戴眼镜的大多是读书人,久而久之,眼镜就成了读书人的象征。当时文风渐盛,许多人都戴着眼镜装作文质彬彬的样子。
不过,戴眼镜并不是读书人的专利,清朝的李行南曾经写过一首诗:“年少多愁善感,眼角余光瞥见红粉。”
少年将眼镜一戴,便可窥见世间女子的风情,一个清新明朗的世界,徐徐在他面前展开。
到了今天,我们配眼镜的成本更低,近视也不再作为富贵病看待,人人都有了戴眼镜的资格。
但近视始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注意用眼,爱护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