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袭来,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在这场战“疫”中,涌现了出了许许多多美丽的“逆行者”。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她们是专家、是医生、是基层干部……面对疫情,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不畏艰险、冲锋向前,更是一名名战士。
下沉一线,筑牢战“疫”防线
朔州市妇联副主席何翠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市妇联党组积极动员党员干部沉入到社区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为打赢疫情联防联控战贡献巾帼力量。动员号令一下,党组成员、副主席何翠珍率先要求报名参加,并于2月18日上午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联系北旺庄街道办,同日下午就到锦秀苑小区报到,和物业管理人员详细了解小区基本情况后就随即参与小区防疫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在工作中她严格落实市政府防疫八项措施,一面在门房排查外来人员、车辆,登记出入人员基本信息,为小区居民发放出入证,上报小区情况,查看小区超市和便利店,提醒业主做好防范;一面又进行宣传引导,发教防疫宣传资料,提供关怀、解疑释惑服务;特别是对聚集门房、门口闲聊的人们,她都苦口婆心地给予提醒,叮嘱他们要少出门、少聚集、正确佩戴口罩,并讲解居家防疫知识。
在了解到一位老人缺少可更换的口罩时,她又拿出女儿购买的20个口罩送给老人和小区物业,并叮嘱老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物业做好相关防疫措施。
在了解到小区有两户湖北返朔人员,医院护士在隔离时,她与物业管理人员表示,要叮嘱当事人安心隔离,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咱们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做好隔离服务和帮助。
就这样她每天都重复着防疫相关工作,周六日也不例外,而每一次每一项工作她都做的认真细致,生怕漏掉什么,她说只有这样才觉得放心、踏实,才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坚守
医院护士王红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在医院前线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涌现出一位既平凡又特殊的一线医护人员:王红。
医院一名普通的护士,作为单位最早一批工作人员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1年,她11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曾参与了年我市抗击甲流疫情的救治工作,算是一名老兵了。
随着武疫情愈演愈烈,大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看着院领导班子由于医护人员人手不够,心急如焚地样子,王红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她主动拨通了院领导的电话,主动请缨:“院长,我一医院,虽然我是公益性岗位,但我早已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在疫情危急,我怎么能置身事外?咱医院隔离医院不一样,我有经验,我能上,上一线治病救人是不分编内编外……”她的话朴实而真诚,打消了领导的顾虑。
自那之后,她被安排在隔离病区的消杀组,负责隔离病区内的全部清理消毒工作。
如果说隔离病区里,医护人员在守护着患者的健康,那么消杀工作人员就在守护着医护人员的健康。
医院的病区不一样,无孔不入的传染病病毒在隔离病区内四处飘荡,为避免疾病传播,每天就需要专业人员对病区内所有墙面、地面、物品进行全面消毒。窗台、镜子、椅子、架子等所有物品都得用泡过84液的抹布仔细擦一遍,楼道每一方地面必须用泡过84液的拖布拖一遍,然后在所有墙面和楼道空间再喷撒一遍消毒液……
每天隔离病区内还会使用大量的一次性医疗器械,随之就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垃圾,而这些垃圾也是有致病性的。垃圾的处理要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两次封口包装后,按照指定的路线运送到污物间,抬进医疗废物转运车拉去定点垃圾处理机构进行销毁。
消杀组没有男性,繁重的工作就落到她们几个护士的肩上。取废物-装袋-套袋-封口-运输-安放,每天不知道要做多少次,她们自己也数不清。垃圾沉,可以多取放几次,但是两层防护服里的闷热和憋气才是最难以忍受的。干活儿多了就会有出不完的汗,汗水满身满脸,湿透了衣服、头发,眼罩里的水雾聚成水滴刺得眼睛都睁不开,N95口罩戴久了,呼吸不畅氧气不足连大脑都跟着缺氧。她们在病区里的状态常常是喘着气、流着汗。
“哎,我发现今儿你脸上的勒痕简直美呆了,像条花纹……““人家是诗人,我们是湿人了,哈哈。”脱了防护装备后的她们,互相打趣说。不过工作还没有完呢,病区里还有一大堆等着她们清洗、晒干的非一次性使用的胶鞋、拖鞋、眼罩……
这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让瘦弱的王红看起来有些疲惫,但她的眼神依然坚毅。有人问她:疫情结束后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回家看我的俩个宝贝孩子了,大的5岁,小的2岁,他们这两天都正在生病发烧……“说到孩子时她哽咽了…..
耐心倾听医患压力,真诚沟通医者仁心
医院一线医生陈冲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已经快一个月了,医院作为朔州市医院——医院的隔离病区,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的抗疫战场上,每天都上演着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感人至深的故事,请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故事……
时针已经指向晚上12点,一线医护人员们还在病区内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刚接到通知,晚上会有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入院。
陈冲是当晚的值班医生,此刻她早已穿好防护装备,她知道,今晚的工作可不轻松,今晚要来的患者高烧多日不退,基础性疾病较多,病情不容乐观。
救护车的警报声划破夜空,听到救护车声音的医护人员们立刻赶往患者入院通道去接患者。
可是意外却发生了,患者拒绝下车。
医护人员在焦急地等待着,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患者还没有走下救护车。
值班医生陈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鼓起勇气走向救护车,近距离与患者沟通,耐心地询问他到底是什么原因。
原来这名患者平时深入简出,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己会染上新冠肺炎病毒,当得知自己将被作为疑似患者隔离治疗时,他坚决认为这是误诊,并拒不配合治疗。
陈冲迅速将所有情况上报院领导,院领导与医护人员纷纷上阵,耐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案、入住隔离病区的医学意义、入院后生活上的各项保障措施、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解答患者所有的担心疑惑……经过长达三个小时与患者的积极沟通和耐心解释,患者终于同意下车入院并接受隔离治疗。此时此刻,已经是凌晨四点。
接下来安排好患者病房、进行完入院查体询问病史、安抚完患者的情绪、办理完一系列入院手续后,一夜没合眼的她又开始为患者写入院病历了。
问起当天的情况,她平淡地说:“没什么,患者沟通过之后还是很配合我们工作的,任何人被认定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时候,都无法相信这是真的,这种现象很正常,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耐心沟通安抚情绪,这一点很重要。”
耐心倾听,真诚沟通,是陈冲作为一线医生这段时间除了诊疗以外做的最多的事。
医院的隔离病房里住进来一位来自湖北的疑似患者,这是一位八九岁的孩子,陈冲和医护人员们都尽全力来照顾她,和她聊天,舒缓她的紧张情绪。她安慰小患者说:“既来之,则安之。来我们这里好几个确诊病人都快出院了,你年纪小,抵抗能力强,好好配合治疗,很快会出院的”。得知她想写作业,病房内的床头柜有点低,医院外的朋友买来了小凳子给她;得知她每天早餐喜欢吃煮鸡蛋,就赶紧通知后勤安排食堂给她准备。
另一个病房里的患者来的时候没有带换洗的内衣,医护人员们就托人买来内衣、袜子送给她穿;还有一位患者要求三餐之间加餐,医护人员们想方设法弄来饼干水果等满足患者的需求……
“住进了隔离病房,远离亲人的时候,患者就被孤单、伤感、紧张、郁闷的情绪包围了,这时候,医护人员是他们最亲近的人,这时候,来自医护人员的关爱尤为重要,当患者的心理上得到满足的时候,身体的疾病就能随之好的快一些。”陈冲善解人意地说。
医院抗击疫情的前线,在最危险的地方,一个个党员不计个人得失冲锋在前,陈冲看在眼里,也感动在心里。她坦言,最开始的时候,内心中对疫情是有恐惧感的,在周围党员同事的带动下,短短的几天时间,她惊喜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感觉自己成长了,变得更加有责任、有担当了。
“医院的党员义不容辞挺身在前,我想要和他们一样。”于是,她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一心向党、驻扎一线的决心与战胜疫情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一个又一个确诊患者康复出院,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从前线传来,一位又一位抗疫前线的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