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盛晨首席记者张磊
在第三十八届国际盲人节来临之际,浙江图书馆举办一场“‘非视觉’摄影图片展”,用视障读者的“非视觉”艺术创作向社会大众展现生活的美好点滴,表达视障群体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日渐提升的生活品质。在15日的活动现场,视障读者以及志愿者、读者近百人参加。
自年7月开始,由浙江图书馆工作人员带领视障读者,和“爱心助盲”志愿者一起,前往杭州城市的大街小巷,进行了心灵之旅。视障读者利用光感、触觉、听觉去聆听、感受身边的环境和人物,用心构图,用快门记录心中的世界。
本次摄影展展出来自全省视障读者的摄影作品近件,展出主题包括:光与影、身边的物件、线条与纹路、水、生活、视角、亚运等。参展读者在现场还可扫码收听作品摄影者的拍摄心声。此外,展览还科普了“国际盲人节”、“导盲犬”、“盲道”等视障服务的相关知识,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视障群体,对他们多一些包容和鼓励。
摄影展现场,浙江图书馆还举办了视障读者“人像”主题的非视觉拍摄教学,众多爱心市民前往活动现场,作为模特和他们共同完成人像摄影作品。在志愿者的描述下,视障者了解被拍照人的身高、姿态以及他们之间的距离,然后选择合适的角度拍摄。而“人像”模特也会与视障读者描述自己的外貌、穿着等。此外,普通读者也亲身戴上眼罩,在没有光的环境下尝试用触觉和听觉拍摄照片,体验“非视觉”摄影。
“我们希望通过‘非视觉’摄影展,让社会大众打破对视障群体的认知壁垒,了解视障群体的内心世界,同时向社会传达视障者勇于突破、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策划“非视觉”摄影活动的浙图视障中心工作人员方洁说。
浙江图书馆秉承“公益、均等”的文化理念,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助盲服务,通过广泛引用社会力量,开拓公益服务的范围、创新公益服务的方式,从盲用资源的构建、服务内容的提升方面不断推成出新,并顺应信息智能化社会,加强视障群体的信息素养,弥补数字鸿沟。浙江图书馆践行公共教育职能,在保障视障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更提升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确保广大视障群体在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少”。
“非视觉”摄影活动将持续进行,“非视觉”摄影展览持续至10月20日。
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