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眼罩、隔音耳塞、重力毯、睡眠仪……发明“啤酒加枸杞”、“可乐放党参”等养生大法的90后,如今又成了助眠产品的消费主力。国内某电商平台数据统计显示,年1月至8月,90后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增幅为%,占总消费人数的比例为62%,超过了其他年龄群体的总和。相比60后、70后的前辈们,这届年轻人为何失眠来得这么早?
90后竟成助眠产品消费主力
“每晚回家基本都是深夜十一二点,早上又得六点多起床赶地铁,睡眠时间本就有限,经常还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特别着急。”
今年27岁的小顾,在海淀后厂村一互联网企业上班,他告诉记者,为了获得良好的睡眠,自己每个月都会花五六百元用于购买助眠产品……
“一次性的蒸汽眼罩,美国进口的褪黑素,还有能制造雨声、浪声等白噪音的机器,我都试过。要是哪种产品保证我能睡着,哪怕要天天花钱买,我也肯定愿意。”
除了小顾这样的90后上班族,“考研党”们也明显感到了失眠焦虑,并试图通过各种助眠产品解决。
“租房的同学作息时间不太一样,基本人手一副隔音耳塞入睡。为了培养睡意,我还会定期购买中草药包来泡脚。”
“考研党”小梅表示,自己每晚凌晨1点半左右入睡成了常态,“有时候明明很累了,还是会躺在床上刷手机,大脑并没有传递出想睡的指令。”
事实上,90后正成为失眠或睡眠品质不佳的高发群体。
全国卫生企业管理协会发布的《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将睡眠质量分为甜美、舒适、苦涩、烦躁、不眠等五个等级,统计显示,90后睡眠处在“苦涩区”“烦躁区”和“不眠区”的总人数占比达到了68.2%。此外,90后平均入睡时间为23时50分。
记者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浏览发现,各种以“助眠”、“催眠”、“睡眠神器”等为关键词的产品五花八门,售价在十几元至上万元不等。其中,眼罩、隔音耳塞、足贴等成为线上最受欢迎的助眠产品。
“今年蒸汽眼罩的销量增长速度确实很快,带花果香味的最受欢迎。”天猫某品牌旗舰店的客服人员对记者表示,目前该店铺的蒸汽眼罩月销量均在十万以上,睡前使用有助睡眠成为销售主推的一个使用场景。
“睡眠经济”驱动创业新赛道
深夜不眠的人群越来越多,因此催生的“睡眠经济”不但带动了精油香薰、乳胶床品以及助眠保健品等传统助眠产品的销售,也让科技创业者们盯上了这条创业新赛道,各类软硬件产品纷纷涌入市场。
记者注意到,可穿戴的助眠头带、助眠手环、助眠眼镜以及体积小巧的助眠机器人,是目前市面上最热门的硬件产品,声称采用的技术涉及光学睡眠调节、生物钟调节、电脉冲刺激波提高脑内啡肽分泌等,售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天猫某睡眠仪的客服表示,目前店内售价为元的头部睡眠仪月销量接近件。
各类助眠APP也纷纷涌现。目前各大应用商店里,有多达几十款声称能改善睡眠的APP供用户下载,不少APP需充值包月会员方能使用。
图片新浪众测
“我下载过七八款助眠APP,虽然每款都说自己有独家的专业课程,但基本功能大同小异,比如播放自然界白噪音、播放冥想音乐、睡觉提醒、睡眠监测、录制梦话等。”
小顾表示,一开始使用这些APP比较有新鲜感,可这些APP也是基于手机,时间长了难免会忍不住在睡前跳转到其他视频类网站。
在卧室之外,创业者们也看到了办公室场景中的“睡眠”需求。在上月举行的中关村论坛上,一款睡眠舱引起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