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27到苏33,中俄航空引进史上三款型

从本届珠海航展看中俄航空差距,如果说三十年前我们还处于望其项背阶段,那么现在完全可以用并驾齐驱来形容。90年代初,苏联解体给了大家一个互惠互利的好机会,俄罗斯出口军品我们批量购入,一方解决就业另一方则增强国防。从亿超级军购引进苏-27开始,到求购苏-33舰载机被拒,通过自主创新中国航空工业终于实现大部分赶超,以目前中俄航空实力相比差距仅包括战略轰炸机,当然这也是我们未引进最遗憾机型。

歼-20战斗机

亿超级军购,开启中国空军第二次现代化

80年代,通过十年蜜月期和西方全面接触,发现空军已经严重落伍差距至少一代以上。为了迎头赶上并脱离苏制体系,中西方以歼-7M、佩刀(超七)、和平典范项目为代表进行合作,但问题是西方只想卖成品赚快钱并不想输出技术。以典型的“和平典范”工程为例,原本希望以美国技术改进歼-8II获得一款准三代机,但最终耗资5亿美元被放鸽子仅学到标准化。

钱花了还是小事情,关键时间被浪费,此时世界航空强国已经进入三代机时代,解放军却仍以歼-6、歼-7以及歼-8白天型为主力。虽然看似数量规模达到世界第三,但仍处于近距格斗对超视距的现实差距不下30年,如果真的发生制空对决完全无还手之力。因此当苏联伸出橄榄枝,原则上同意向我们出售米格-29、苏-27战斗机时,中国空军第二次现代化来临。

超-7战斗机

C5将歼-8II运回美国

年9月,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莫斯科库宾卡空军基地参观,米格-29奉命进行飞行展示。但在进行低空特技动作时机毁人亡,再加上89年在巴黎航展出现坠机事故,因此购买对象更换为更先进的苏-27战斗机。同年12月,中苏签订24架苏-27战斗机购买合同,包括20架苏-27SK单座型、4架苏-27UBK双座教练型,同时达成继续引进24架意向协议。

合同金额高达30亿人民币,以年解放军亿人民币军费来看,所占比例之高创下当时外贸军购的最高纪录。该项目称之为“工程”,和以往苏联出口猴版装备不同,这次给我们的苏-27在性能规格上和自用版一样,同时在结算上更加灵活。约定合同金额的70%以易货形式结算,苏联需要轻工业产品如狗皮大衣、暖水瓶、手电筒等,我们又可以不动用太多外汇各取所需。

米格-29战斗机

苏-27战斗机

苏-27战斗机

96年台海危机,区区24架苏-27面对美军F-14、F\A-18压力山大,在现实需求压力下同年12月,双方正式签署引进苏-27生产线协议。约定在沈飞建生产线,在15年内制造架,首批由俄方提供机体再过渡到中方自行打造。为获得苏-27生产技术转让许可,中方付出25亿美元的成本代价,换算过来学费大约是亿人民币,再加上前期引进总耗资约亿人民币,相当于一年的军费开支总和。

苏-27战斗机

从俄罗斯到乌克兰,购入苏-33原型机实现零的突破

随着苏-27的引进仿制,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第二次起飞,借助技术引进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各种问题。而且在其基础上研制出国产歼-11,以及未来的歼-16战斗机,这种发展确实是突破性的。中国成为全球屈指可数能研制三代机的国家之一,但随着海军走向远洋航母将成为标配,未完工的“瓦良格”号得以引进,那么舰载机就成了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国际上能提供舰载机的国家不多,从美国法国购买是不现实的,那么双方航母同级拥有苏-33的俄罗斯又成为首选。原本希望购买50架苏-33战斗机,计划用来装备未来几个航母战斗群,不过希望先购买2架用以做性能评估。这种思路很快就被俄方拒绝,认为仿制的歼-11将影响到苏-27出口,同时苏-33生产线已经关闭,如果要重启生产这点订单量太小。

苏-33战斗机

苏-33舰载机

考虑到重启生产线这个现实问题,为了安抚俄罗斯中方提出第一阶段采购14架,俄方计算后认为数量太少无法抵消复产所需资金。于是给出一次至少采购24架的方案,单价相对友好约万美元,在实现复产的同时为本国升级苏-33创造条件。如果此时苏-27生产线没有引进,或者歼-11也没有顺利研制成功,那么中方应该会同意这个方案。但此时歼-11已经实现国产化,“瓦良格”号航母定位训练舰,考虑到未来还有国产航母,因此舰载机从长远来看必须选择自主研制。

既然不考虑批量购买成品苏-33,那就找对应技术参考实现自研,于是转向乌克兰成功购入T10K-3原型机。并以此为参考借鉴,9年顺利研制出歼-15战斗机,从购入开始计算到成功仅用时不到5年,这也解释了当年没有直接购买苏-33决定的正确性。在建设战略空军的同时,远洋海军也得到夯实,而且费用之省远超想象。

苏-33原型机

苏-33原型机

俄方拒绝提供苏-33,后来被证明这个决策属于失误,毕竟以中国军工实力在歼-11基础上,已经有能力赶上第一梯队。如果少赚点钱重启苏-33生产生,至少还要在销售赚取利润的情况下,还能保证给本国航母提供改进型苏-33。凭借后发优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歼-15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弥补原型不足,并以大量复合材料替换铝合金等,整体结构减重至少公斤。

再加上配套国产新型雷达、电子对抗系统等,不仅飞机重量得到优化,就是性能了苏-33相比也是成位数提高。歼-15战斗力体现在外挂上,可以携带4枚PL-12中距空空导弹、2枚PL-8近距格斗空空导弹,以及4枚鹰击-83K反舰导弹。4中2近4反舰空对面多用途能力超强,还具备伙伴加油能力,可以和世界主流舰载机相媲美。

歼-15战斗机

歼-15战斗机

歼-15战斗机满载

从拒绝出售到犹豫不决,图-22M战略轰炸机未能成行

远程战略轰炸机,向来是大国空军实力的象征,美苏自二战后进入喷气时代,经过多年研制打造出各自的战略空军三剑客。不过战略轰炸机可不是说造就造,相当考验本国科研能力和工业基础,因此在几十年间美俄依然可以在该领域保持垄断。以大航程高航速轰炸机加核武器,可以确保在全球实现先发制人的战略核打击能力,相比之下解放军只有一款轰-6中型轰炸机,性能差距太大只能勉强实现有限战略威慑。

由于国际市场上没得卖,为了快速获得战略轰炸机,只能将目光再次投向俄罗斯。图-22M“逆火”成为首选目标,这款机型我们并不陌生,冷战期间为了拦截它可没少费心思,甚至当年差点引进美制F-16/J79战斗机,和平典范中的歼-8II也是为它而升级。90年代中期双方合作渐入佳境后,关于中方希望获得图-22M3的传闻就不时出现,甚至在西方媒体中还确认中国已经获得不少于12架。

图-22“眼罩”、“逆火”战略轰炸机

F-16拦截图-22M轰炸机

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向俄乌都表示了希望采购图-22M的想法,主要基于少量购买实现技术引进。一方面可以替代轰-6威慑美日介入台海,另一方面也希望获得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仿制或者为国产战略轰炸机打基础。苏联解体俄空军刚好很缺钱,因此对装备的图-22M3想着尽快退役减轻负担,很自然军方对出售图-22M3换钱改善日常生活可以接受。

虽然俄军方同意但政府有点不乐意,毕竟是战略武器而且考虑到对华军售,必须保持10年以上优势。再加上年图-22M3就已停产,配套NK-25发动机也已停产,能出售的也就是老型号,必须大修同时改装以兼容中方武器、通信和控制系统等。这样中方购机成本将非常高,另一个卖家乌克兰此时在美国忽悠下,已经自废武器开始将图-22M在内的战略装备全部销毁。

图-22M3“逆火”战略轰炸机

图-22M3“逆火”战略轰炸机被拆解

轰-6K轰炸机

中俄一谈就是十多年,直到5年俄空军总司令甚至公开声称,有意愿向中国出售图-22M及图-95战略轰炸机。但为时已晚,图-22M3还保持苏联时代战斗力,我们新式轰-6改型已经大量入役,从战斗力上看差距已经不是太远,因此最终没能成交。

图-22M3“逆火”战略轰炸机

结语

苏-27技术引进,直接促成歼-11战斗机,以及歼-16战斗机的成功打造。苏-33原型机的购入,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使中国航母有了第一款舰载机,而且和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在此基础上,歼-20隐形战斗机更是出乎意外,抢在俄罗斯之前成为世界第二。如果说中国航空经过三十年引进、仿制、自研,已经实现大范围内和美俄同步,那么当前最遗憾的是战略轰炸机没能入手。

图-22M3“逆火”战略轰炸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6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