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疫情发生后,工信部如何保障医疗物资的生产供应?疫情发生后,医疗物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又恰逢春节期间,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给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工信部与医疗物资保障组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多措并举,建立完善了“四个体系”,扎实组织医疗物资的生产供应,迅速扭转了医疗物资紧缺的不利局面。“四个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成立了由工信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等十几个部门参加的医疗物资保障组,每日按照全流程管理,对各类物资进行统一调度指挥。二是精准的需求对接体系。与中央指导组及国家卫健委等每日对接汇总各地区各部门需求,特别是对湖北地区保障,按照“三天一滚动”的计划,精准安排生产保供工作。三是全产业链生产保障体系。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财税金融措施,协调药监部门加快生产资质审批,支持企业转产扩能。强化上下游产业链保障,针对医用防护服等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派出驻厂特派员,帮助解决生产设备、原材料、运输等问题。四是灵活高效的收储调拨体系。组织国药集团等收储企业对企业生产物资进行了临时收储,搭建了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平均每3小时调度一次医用防护服的生产和发货情况,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优先保障武汉地区的需求,同时兼顾其他地区疫情防控的需要。截至4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累计为湖北等地区调拨了医用防护服超过余万件,医用隔离面罩(眼罩)万个,免洗手消毒液吨,手持红外测温仪66万台,负压救护车余辆,呼吸机等医疗救治设备超过了7万台套,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02国内医疗物资产能如何?能否满足国内疫情防控需求?通过全力动员复工复产,支持企业技改扩产,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生产企业资质审批,加强人员、设备、原辅材料运输等关键环节的协调,口罩、防护服、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等医疗物资产能产量大幅增长。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达到万件以上,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万只,重点跟踪企业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日产能达到29万个,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日产能1万台,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日产能40万台。当前,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国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防疫物资的需求依然较大。从供需情况看,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呼吸机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企业也正在尽力组织扩大出口。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产业链的协调,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精准对接国内外的需求,指导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为国内外抗击疫情继续做出贡献。03全球的疫情不断攀升,我国医疗物资供应能力能否满足国外需求?中国是医疗物资的生产大国,面对疫情防控需求,我国各类呼吸机、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快速恢复并实现了扩能扩产,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保障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企业加班加点,千方百计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根据全球疫情蔓延扩散的态势扩能扩产。但也应该看到,在庞大的国际需求面前,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医疗物资产能的发挥和供给能力的提升。比如,全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