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国贸一家公司工作的张鸣苑,通常情况下,下班回到家中已是晚上8点。每天躺上床后,至少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入睡。张鸣苑算了一笔账,她每年购买助眠产品要花费多元。“褪黑素对我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有时吃两颗也睡不着。”(12月28日《工人日报》)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意味着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据了解,张鸣苑所说的褪黑素是不少失眠者的常用品。当下,助眠的概念早已突破了以往床品的限制,除了褪黑素,蒸汽眼罩、助眠乳胶枕、睡觉专用耳塞、助眠喷雾等助眠产品也受到市场认可。在一些电商平台上,这些助眠产品十分热销,一些产品甚至在预售阶段就能吸引数万人下单。面对日益增长的睡眠市场,行业巨头加速入局,创业者纷至沓来,各色助眠产品层出不穷,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带有“睡眠”“智能睡眠产品”“睡眠助手”这3个标签的企业共有余家,其中,超过一半都成立于年之后。有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睡眠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超过亿元,预计年将突破万亿元。人们注意到,近年来,助眠产品的科技味道越来越浓,价格也越来越高。以市面上常见的助眠仪为例,价格从元出头至数千元乃至万元。但高昂的价格并没有能够阻挡消费者的脚步,不少助眠产品在各平台上的销量都已破万。想睡个好觉,依赖助眠产品并不靠谱。现实中,人们失眠的原因复杂,包括原发性的失眠和继发性的失眠,还有,各人失眠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对此,有专家表示,市场上的一些助眠产品,如睡眠仪、睡眠喷雾、睡眠眼罩等都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也不能作为常规的辅助治疗失眠的方法。有鉴于此,真的出现失眠问题,还是选择就医比较靠谱。面对规模迅速扩大的睡眠市场,职能主管部门不能“装睡”,一方面要普及睡眠相关科学知识,提高消费者的科学素养、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免上当受骗;一方面要依法对生产和销售睡眠科技新产品的商家加强监管,对夸大宣传且屡教不改的要加大处罚和整改力度,不能让“伪科技”“黑科技”扰乱市场、让消费者睡不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