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最吃劲时,平均每3小时调度一次医用防护服生产和发货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介绍,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平均每3小时调度一次医用防护服的生产和发货情况,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优先保障武汉地区的需求,同时兼顾其他地区疫情防控的需要。截至4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累计为湖北等地区调拨了医用防护服超过余万件,医用隔离面罩(眼罩)万个,免洗手消毒液吨,手持红外测温仪66万台,负压救护车余辆,呼吸机等医疗救治设备超过了7万台套,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黄利斌说,疫情发生后,医疗物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又恰逢春节期间,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给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工信部与医疗物资保障组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多措并举,建立完善了“四个体系”:一是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成立了由工信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等十几个部门参加的医疗物资保障组,每日按照全流程管理,对各类物资进行统一调度指挥。
二是精准的需求对接体系。与中央指导组及国家卫健委等每日对接汇总各地区各部门需求,特别是对湖北地区保障,按照“三天一滚动”的计划,精准安排生产保供工作。
三是全产业链生产保障体系。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财税金融措施,协调药监部门加快生产资质审批,支持企业转产扩能。强化上下游产业链保障,针对医用防护服等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派出驻厂特派员,帮助解决生产设备、原材料、运输等问题。
四是灵活高效的收储调拨体系。组织国药集团等收储企业对企业生产物资进行了临时收储,搭建了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
医用防护服等物资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说,从供需情况看,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呼吸机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企业也正在尽力组织扩大出口。
曹学军介绍,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达到万件以上,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万只,重点跟踪企业医用隔离眼罩/面罩达到29万个,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日产能1万台,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日产能40万台。当前,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国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防疫物资的需求依然较大。监测药品产能恢复率已达正常水平,大部分供应充足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介绍,国家重点医疗物资的保障调度平台,对药品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复工复产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从药品来看,监测范围从最早的15种药品扩大到了目前的34种药品和78种中药饮片,目前监测产品的产能恢复率已经达到正常水平,大部分产品供应充足。
曹学军说,正在密切跟踪新冠肺炎药物研发攻关的进展,在相关药品纳入《诊疗方案》后,确保稳定充足供应实现“药等人”。对《诊疗方案》中的磷酸氯喹、阿比多尔、法匹拉韦等都加大了协调力度,2月初全面恢复了生产。截止到目前,磷酸氯喹日产能达到10万人份,累计生产67万人份;阿比多尔日产能5万人份,累计生产80万人份;法匹拉韦日产能1.15万人份,累计生产了13.75万人份。
另外,对纳入《诊疗方案》的14种中成药,都进行了及时监测,如莲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一些重点品种,企业一直是满负荷生产,库存相对充足,市场供应有保障。截止到目前,连花清瘟胶囊日产能达到了万盒,库存万盒,金花清感日产能达到2.6万盒,库存40万盒。
我国呼吸机产能不足全球1/5,想完全满足全球疫情防控需要不现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说,在庞大的国际需求面前,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医疗物资产能的发挥和供给能力的提升。比如,全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