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位疫情防控一线巾帼奋斗者亮相国新

今天(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记者见面会,6名疫情防控一线的巾帼奋斗者与记者见面交流。她们是,湖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述永;河北省援鄂抗疫第一、第二批医疗队队长袁雅冬;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钟小锋;武汉经济开发区环卫工人张春香;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廖君;志愿者杨雪。

湖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述永:

全省30多万妇联执委全部下沉抗疫一线

湖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述永说,今年这个节日非常特别,湖北的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阶段,而昼夜奋战在第一线的一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二是社区干部,而这恰恰是两个女性占比最高的群体。

她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妇联迅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向全国各级妇联组织发布紧急动员令,火速驰援湖北。湖北省妇联在省防疫指挥部和全国妇联的工作要求下,多名专职干部,30多万妇联执委全部下沉一线,带领广大妇女姐妹,投身这场在荆楚大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抗疫大决战。

全国各级妇联为湖北募捐款物2亿多元

李述永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武汉疫情发生后,广大妇联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抗疫工作。在参加疫情防控的全过程中,她感受最深的是妇联组织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

“党有号召,群有行动,这是群团组织的使命所在。”李述永称,疫情发生之后,全国妇联第一时间发动各级妇联组织为湖北募捐,募集款物达到2亿多元。湖北省妇联也发挥其优势,及时将这些款物送往一线,解决广大医务人员的特殊困难。

湖北妇联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当湖北省妇联得知孕产妇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后,积极争取湖北省防疫指挥部的支持,出台了“孕产妇保护37号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24小时为广大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湖北省妇联还号召广大妇女姐妹,立足家庭、立足社区,守小家、顾大家,当好门栋防疫的好帮手。今天上午,省妇联开通了大型直播公益项目“家爱学院”,为广大家庭送上了特殊时期的特别家教。

“我感受到了妇女半边天的力量”

“我感受到了妇女半边天的力量。”李述永说,在防疫过程中,妇联组织展现出来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各条战线都能见到姐妹的身影,她们都留下了坚实足迹。无论是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白衣天使,还是坚守在基层的社区干部,以及成千上万名城乡的巾帼志愿者,她们都用自己实际行动书写了全民抗疫、巾帼有我的豪迈篇章。这里有李兰娟院士、陈薇院士、乔杰院士为代表的女科学家,还有今天在座的姐妹代表,还有以身殉职的夏思思医生这样的巾帼英雄。“她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时常震撼着我、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勇担使命、勇往直前;切实感受到了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她说:“在一线,我们看到了送子远行、送妻出征、夫妻双方上前线这样的感人场面,在后方,我们广大的妇女姐妹立足家庭和社区,当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员、监督员、战斗员,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这种家的温暖,深深感动着我。”

“此次疫情对我们是一次大考,困难更多地唤起了姐妹们的家国情怀。有家有爱,生命花开,我期待疫情尽快结束,让我看到摘下口罩后姐妹们和樱花一样美丽的笑脸,我期待疫情过后,姐妹们的温柔家国担当,能带给更多的人温暖、信心和力量。”在发布会最后,李述永说。

护士长钟小锋:

重症病房里抗战60多天,要与疫情抗争到底,没有时间去害怕。

作为武汉市第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钟小锋在ICU工作了16年。疫情发生60多天来,钟小锋和她的团队日夜坚守,奋战在抗疫一线,大家顾不上家中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女。

ICU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每一秒都在与死神赛跑,不能浪费一分一秒、不能有丝毫懈怠。钟小锋所在的病房收治的患者进来时基本都无意识,没法交流。“经过我们的努力,患者有时一个眼神、一个简单的动作,能跟我们有互动,会让我们很有成就感,觉得付出很值得,也更有信心去继续战斗。”

钟小锋说,“我们平时ICU就收这些重症结核患者,本身就是一个呼吸道的传染病,我没有时间去害怕,只是工作中做得更细致,因为我要带领我的团队们合理防护,合理运转,用更专业的知识去护理患者战胜疾病。”

疫情让团队更有战斗力更有凝聚力。钟小锋介绍,平时的工作中就比较注重技术的操作和配合,对一些比较难的操作比如血浆置换、抢救转运甚至清理垃圾。她谈到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次一个年轻的护士从病房里脱了防护服出来,衣服全部湿透,出了门以后就蹲在地上哭起来。当时她以为是累坏了。等她走上去安慰她,结果那名护士跟她说:“护士长没事,我刚刚护理了一个多月的那个患者,他有意识了,我跟他说话他竟然流泪了,我觉得我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她说,以前上班的时候,事情做完了就先回家下班了,但是疫情发生以来,小组里的成员哪怕第一个出病房门,一定会等着后面的护士一个一个出来,看着对方安全顺利结束工作才心安。

钟小锋说,这是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使然,她说:“我们平时ICU就收这些重症结核患者,本身就是一个呼吸道的传染病,我没有时间去害怕,只是工作中做得更细致,因为我要带领我的团队们合理防护、合理运转,用更专业的知识去护理患者战胜疾病。”

过去两个月,钟小锋和她的伙伴们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她介绍说,十几天前,她随手拍了一张大家紧张抢救危重症病人的照片,经媒体宣传报道后被一名歌手看到,他产生了灵感,创作了一首战疫歌曲《和你在一起》。得知这个消息,她们特别高兴和振奋。

“我们是一支经过严格训练与打磨、极具战斗力的队伍。接下来,我和我的团队将带着使命、带着感动,与疫情抗争到底。”钟小锋说。

环卫工张春香:

第一批进重症病区做保洁,以后还会把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

张春香说:“我是武汉经开区的一名普通环卫工人。今年1月28日,接到公司通知,医院西区做保洁。当时我想,遇到这种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我要站出来。”

“刚报名去重症隔离病房的时候,我老伴不同意,说我年纪大,而且我们家无一感染。我说我们和医护人员一样,只要注意防护,没有问题。我女儿知道后,给我老伴打电话说,爸爸,妈妈想做的事情您应该支持她去做,最后说服了我的老伴。”

我们区一共有15医院西区做保洁。我主要是在大楼病区做保洁。每天消毒、收集,垃圾打包。心里说实话,很恐惧。但是,我们的工作都有很安全的保障。在正式上岗前,护士们教我们怎么穿防护服、怎么消毒、怎么洗手,怎么给垃圾封口打结等等。我们每次进病区前,都会有专门的医生反复检查我们的口罩、眼罩和手套、脚套等防护有没有做到位。

我看到北京专家、黑龙江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专心致志的在给病人治病,心想,别人是外地的都来帮我们,我是武汉人怕什么呢,我们的武汉一定会好起来的。

“有一次收垃圾,看到一个婆婆的便盆满了,我去倒掉,洗干净,放回原位。婆婆感谢我,我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婆婆您只要听医生的话,就能康复。婆婆对我点了点头。那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张春香说。完成保洁后,她和队友在酒店隔离了14天,现在都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上。

“请大家放心,我们还会好好保洁,把我们的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最后,张春香说。

新华社记者廖君:

敌情不退,我也不退

廖君说:“我是一名新华社记者。从去年12月30日以来,我一直战斗在抗击疫情报道一线。这段时间,同事喜欢叫我“铁人”。其实我们几百位在前线的新闻工作者都是铁人,我们必须用铁的意志、铁的行动来报道好击溃疫魔的战斗。”

廖君说,和其他女同胞一样,她身上也有多重身份:在家,是两位七旬老人的独生女,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名军医的妻子。在岗位上,是工作20多年的记者,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武汉上大学、安家、工作……她熟悉这座城市的一街一巷,了解武汉人的喜怒哀乐,这也提醒她,要向世界讲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经历的一切。“这段时间,我和其他女记者一样,顾不上家,更顾不上照镜子。但男同胞们说,我们戴着口罩的脸庞也挺好看。”

廖君说:“战斗不分男女,只有我们进,敌情才会退。许多同行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敌情不退,我也不退。我的一位90后同事医院,他说,这里是我应该出现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要说的。”

廖君说:“这是我第一次作为采访对象,说不怕是假的,我去过火神山、方舱、社区、隔离点,早期没有防护措施,有些采访者被确诊为感染者,第一次产生了随时可能牺牲的感觉。感动我的,有武汉市民的默默付出,外地医护人员的支持,武汉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是他们的隐忍、坚守、顾全大局,支撑了武汉。有一位医生,1月23日后因为害怕感染家人,没有回家,在医院附近住,丈夫担心路太黑,要送她。妥协的结果,每天她上班,丈夫跟在后面,用车灯照亮妻子前行的路,风雨无阻。这种坚守也是武汉人精神的代表,我把这些写进我的报道,会一直深藏在我心里。”廖君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用手中的笔、相机、摄像机为“武器”,向海内外大声讲出战疫的中国故事、中国作为、中国方案,要向世界讲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经历的一切。“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

医疗队长袁雅冬:

只有亲临现场深入病房,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专家

正月初二坐着绿皮火车来到武汉,河北医疗队、医院医生袁雅冬,是全国支援湖北4万多名医护人员中的一员。作为呼吸科医生,本应全家团聚的时刻,年近花甲的袁雅冬主动请战,奔赴挽救生命的战场。

1月27日凌晨4:30,抵达武昌火车站后,袁雅冬迅即与位于武医院对接,争分夺秒开展救治工作。他们负责该院4个病区的医疗护理工作,并且承担工作强度大、感染风险高的重症监护室和检验科的主要工作,日均管理病人余名,急危重症患者比例经常维持在一半以上,经过41天奋战,已有余名患者治愈出院。

“哪一个队员没有父母,哪一个队员没有亲人牵挂?有的队员孩子刚刚出生,有的队员为此推迟了婚期,相当一部分都是80后90后,他们第一次面对这么重大突发事件,不远千里支援武汉。我有义务更有责任把大家平平安安的带回家。”作为河北医疗队队长,袁雅冬坦陈,她作为队长的最大压力是全体队员的安危。

为了对队员负责,袁雅冬把院感防控作为生命红线做实做细。从个人防护方面,除了反复培训制度流程上墙,更注重的是实际操作。从进病区到出病区,在病区工作期间,院感老师逐一检查全程监控,时刻提醒确保证不出任何纰漏。

从医院环境上,医院的完善布局和流程,比方说把病区的门口增加个缓冲区,医院洗衣房、检验科、休息区等场所消毒管理。

此外,从生活住宿方面进行要求,要求酒店加强消毒,尤其是电梯间、走廊等公共区域的消毒,要求队员早晚两次测体温,每日汇总,每天根据情况逐一了解问候。正是这些全面的防控和关怀,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袁妈妈”。

袁雅冬认为,新冠肺炎和SARS一样都是冠状病毒感染,都是急性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40岁以上的呼吸科医生大多参加过SARS的救治,从疾病的传播防护到救治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我们相信只要有效防护就能保护好自己,只要科学救治就能挽救生命。”她说,医者是需要探索精神的,只有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只有亲临现场深入病房,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专家。

“无论是SARS,还是流感,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专科医生,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工作在第一线。今年春节,我们再次踏上征程,防护口罩和隔离衣下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祖国大地上每个人的幸福自由呼吸!”她说。

志愿者杨雪:

我不是一开始就勇敢,但我想和大家一起保卫我们的大武汉

杨雪对自己的介绍是:一名洪山区的90后青年志愿者。疫情爆发以来,医院的护士,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特别是全市公交停运后,杨雪负责接送她,这个过程中,杨雪发现还有很多像她一样出行不便的医生护士。于是,她和小伙伴一起在网上发起成立“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刚发出去后,就有很多人报名。

她说:“我们开始思考,做好志愿者不能只凭热情,必须首先保障好志愿者自身安全,同时还要保证志愿者的工作可以持续开展,我们对队员进行了筛选,随后车队又整体加入‘洪山青年突击队’,这样方便管理调度。”

她表示,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日常出车30辆,大家每天在路上接送医护人员,运送物资。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和大家一起保卫我们的大武汉,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提到站到抗疫一线的勇气从何而来,杨雪说:“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勇敢。那天,在医院工作的表妹给我打电话,问我可不可以送她去上班?我当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很害怕,医院还是很危险。可是她是去一线救人,她都没有害怕,我觉得我应该帮她。在路上她还一直教我怎么防护、怎么消毒,她还告诉我,她会保护好自己,叫我不用担心。她的坚强、勇敢和乐观消除了我心底的顾虑,这是我第一次心态的转变。”

“还有一次,在执行物资运输任务的时候,当时我在等红绿灯,和并排停着一辆军车,车里的兵哥哥看到我志愿车的贴标,于是,他摇下车窗对我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我感到很震撼!他们是来援助武汉、是来帮助我们的,他们却还在给武汉加油,给我鼓劲。这一刻,我觉得作为一名武汉人,我必须勇敢站出来,为了武汉慢慢变好做出自己的贡献。”

见面会最后,6人分别表达了疫情结束的心愿。

李述永期待疫情尽快结束,看到摘下口罩后姐妹们的笑脸。钟小锋说,特别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疫情结束以后,我想拥抱一下我的家人,亲亲我的女儿”。廖君表示,她最想出去过早(吃早餐),两个孩子快点开学,武汉早一点恢复往日的热闹。张春香则希望大家都能多为别人想一点,多为别人做一点。作为志愿者,杨雪希望有更多青年朋友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让武汉慢慢变好。她在最后还用武汉话大声加油:“武汉人不怂、武汉人不服周。”

轮到袁雅冬表达心愿时,她抑制不住哽咽许久。她说:“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降低病人向重症和危重状发展,广大的医务人员与时间赛跑和病毒斗争,有的甚至都牺牲了,用自己的生命挽救患者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为全国人民筑起一道安全屏障,这种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非常震撼。我此时非常想说一句话,一起战一起赢,战胜新冠早日凯旋。”(工人日报记者张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7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