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喜马拉雅藏文化背后的神秘力量

《喜马拉雅》是一部由法国导演EricValli所执导的影片,描述在尼泊尔西北方一个名为Dolpo的偏僻村落的故事。

说实话,《喜马拉雅》这部电影,豆瓣评分只有8.6分,我认为是严重被低评了。

#喜马拉雅#有一句影评评论的非常到位,“有的画面给眼睛看,有的给心灵;有的声音给耳朵听,有的给心灵。”

说的就是《喜马拉雅》。

想一想,原因可能是因为里面涉及了一些隐晦的“藏文化”偏小众,非了解藏文化的人不能理解,或者道其平平。

“该片是由法国、尼泊尼、瑞士和英国四国合作,历时9个月拍摄的剧情与纪录大片,曾入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年恺撒最佳摄影奖。”

最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主题曲和配乐(《Himalaya》专辑获得了恺撒音乐奖),真的可以让人听得泪流满面,能击穿人的灵魂~

我认为看懂这部片子一定要基于对藏文化或高原文化的理解,而畅销书《狼图腾》和不畅销的《猎原》《西藏生死书》或许能给予很好的铺垫和解答。

一个名叫“霆雷”的部落老首领,他的儿子在卖盐的路上因风雪送命,无奈他想扶持自己的年幼的孙子“慈仁·帕桑”当新的首领。

他信不过儿子的下属兼好朋友“卡玛”,认为儿子的死和他有关,自己带着老弱的“残兵旧队”踏上了几十年不走的卖盐之路……

01变革者与传统者的抗争

为什么卖盐的风险这么大,还要卖盐?

电影一开始就交代,这里虽然也种粮食,但在孙子慈仁眼里可以吃好久好久的粮食,爷爷霆雷和蔼地说“还不够我们村子吃三个月”。

卖盐是这个村子重要的经济来源,而年轻力壮的男青年无疑是这条队伍的主力。

老霆雷即便曾经是头领,即便再固执,也落伍了。有人倒下去,就有人站起来,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卡玛的能力收服了一众村民,很多人愿意推崇他做新的头领。

真理,到底握在谁的手中?

卡玛的变革是好的吗?霆雷的固执是守旧的吗?

都不见得。最后卡玛救了霆雷的命,霆雷把头领的位子传给了卡玛。

其实,这样“新旧力量”的抗争,不止出现在影片故事里。

生活中处处皆是。

你与你的父亲,一个公司里的老员工和每年毕业季的新生,他们的身影都在这部电影里。

在我看来,霆雷的“固执”是一种信念,这是当代人最缺乏的东西。

从卡玛说出那句“是我救了他?还是雪山饶了他?”

一个新的“传统者”诞生。

一个变革者和反叛者,终于变成了像霆雷一样的传统守护者。

霆雷说,“真正的头领都是从反叛开始的”,然后把象征着头领的“东西”给了卡玛。

02弱小的是女人,勇敢的也是女人

电影里讲了两个女人。

一个是霆雷的老伴儿,一个年纪大的女人。

一个是慈仁的母亲,一个刚丧夫的年轻女人,佩玛。

霆雷的儿子死了,帕桑跑过去抱着哭泣,霆雷怒目而视,而一个刚失去儿子的老母亲,却只能远远地看着,悄悄拭泪......

女人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是没有话语权的。

很多时候她都是默默遵从霆雷的“号令”,即便不满和委屈也只能默默承受。

她的第二个儿子,诺布。

在八岁时就被霆雷送去了“寺庙”,就像我们的“公务员”编制一样。

霆雷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做了“完美”安排,老大在村子里当首领,老二去寺庙做“轻松的工作”。

就这样,这位母亲自八岁以后再也没见过自己的二儿子。

若不是老大死了,霆雷也不会去寺庙请二儿子诺布。

诺布“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会诵经和画壁画。他绑的盐袋,在母亲看来根本不结实。

她耐心地教给儿子绑盐袋,抵额头和眉心以示思念和亲昵。

这样的母亲身上,我们看到上辈“隐忍的母亲”“慈爱的母亲”,不言,却大爱。

佩玛,是这个首领之家的儿媳。

她对儿子慈仁的爱,就是守护和教养。

她还年轻,丈夫死了,她还有“再选择”的权力。

在男权世界里,女人的生育能力,是她这辈子唯一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是她被善待的时期。

像佩玛这样优秀的女人更是“好资源”。

她和她的丈夫,以及卡玛一起长大,三个人都有感情。丈夫死了,卡玛便有了机会。

她也是喜欢卡玛的吧。

说她勇敢和不同。

体现在,即便她对卡玛有感情,她还是跟随了自己公公的队伍,一路上守护自己儿子。

更是在关键的时刻,“教育”卡玛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年轻一代的女人身上有了“坚韧”的影子,也有了“自由”的影子。

多少年过去了。时代变了。

女人的地位改变了吗?

现代社会的女人身上依旧有影片里这两位女人的影子,只不过一个在偏远的藏族山区,一个在高楼林立的发达城市。

03是敬畏还是玄学?

“西藏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我认为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影片里的音乐和恢弘的摄影场景无疑加持了这种震撼灵魂的效果,这是一种敬畏和神圣的感觉。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一切简单到似乎有些老套,可人生莫不过如此。

人生的真相和道理正存在于这样的“简单”之中,所谓“大道至简”。

唯一遗憾的是,如果同样的简单的剧情简单的故事,换做中国人自己的视角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只是觉得中国文化,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却被外国人发掘得如此鲜活和尽兴,惋惜罢了。

看看中国目前的影视市场现状,都一门心思铺在“流量”“市场”上了。

卡玛照看帕桑这孩子带上“眼罩”时,有一位长者说“以后孩子有人照看了”。

西藏人的心里都是透亮的。

所有人都知道佩玛喜欢卡玛,丈夫拉帕死后,怕桑会嫁给卡玛。而她的儿子将来会成为新的头领,卡玛会把他的经验传给帕桑......

电影最后用“树”的意象结尾。树代表什么?

西藏高原地区,没有苍穹大树,还是孩子的帕桑自然不解。

诺布告诉他,“站在树上,可以看得远”。

帕桑便说,“树就是爷爷,因为爷爷是头领,站的更高,看得更远。”

爷爷霆雷坚定不移的信奉喇嘛定下的出发的日期。

坚持地相信“盐巴扔在火里,如果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那就预示着是个晴天,

如果像石头扔进大海一样沉没,那就预示着暴风雪的来临!”

他常说“雪山认识他,看见他来了都会给他让路”,加上西藏的“天葬”仪式......

这一切玄之又玄,迷之又迷。

(电影中的“天葬”,表现的比较隐晦)

我认为现代人对西藏文化难免有过度的解读。

其实,这就是他们的一种信仰,普通人很难感同身受的「信仰」。

去西藏看一看雪山,看一看朝圣的人,看一看在庙前路上磕大头的人,心灵便会为之一颤,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如此虔诚?

如果说“藏文化”的背后有什么神秘力量?那就是「信仰」。

影片讲了三代“王者”成长、衔接、坚持的故事,这里有信仰的传承和精神的历练。

我们不必感叹他们的艰辛和粮食的不足,和这些相比,物质的匮乏是最不值得一提。

精神的富足,信仰的守护,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人的修行方式,真的有有好多种,一步一步跨过雪山,一跪一拜走万里去朝圣,

在书法里,在绘画里,在音乐里,在文字里......什么都可以。

唯独不能在追逐金钱的方式里。

(作者:墨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4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