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东方网
今天,
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今夏又一个高温红色预警,
上海气温追平年来最高纪录,
达到40.9℃。
而在特殊的环境下,
更是热浪滚滚。
与此同时
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
却依然坚守一线,
无惧红色高温“烤”验!
机坪温度超过60度,机场工作人员保障运行
烈日下,机坪温度超过60℃,就像一个大火炉。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不少操作岗位仍需身穿全套防护装备开展作业。
安全监督员负责监督进出港航班货舱装卸是否符合要求,并对机下各岗位作业人员的到岗时间、操作流程是否符合规定进行监督,这是航空器安全、正点运行的一道重要防线。
而航班进出港的高峰时段,正是每天气温最高的时候,身穿全套防护装备的他们一方面要抵御高温考验,一方面还要毫不松懈,始终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航班缓缓滑进廊桥后,特种车辆驾驶员就要驾驶着升降平台完成对接飞机、装卸行李货物等工作。航空器发动机余热高达一百多度,每班客机平均作业2小时,特种车辆驾驶员的工作环境堪比“大蒸笼”。
高温酷暑下,即便身着防护服的他们全身湿透,也始终思想高度集中、娴熟连贯地做好航班保障工作。
行李装卸员每次搬运的行李都重达几十斤,货舱空间狭窄、上沿较低,在高温天气又异常闷热。每班航班保障,他们都要弯着双腿,拱着背,保持同一个姿势半蹲着运送货物,一个航班保障下来,往往要弯腰上百次,每天都要经历无数次汗水的“洗礼”。
航班靠桥前,桥载操作员已穿着全套防护装备提前就位,顶着飞机尾部发动机余温带来的热浪,背上重达20余斤的电缆设备为飞机接驳专用空调设备,完成全部操作流程往往需要耗时1个多小时。
航班停进机位后,登机桥操作员需要在狭小的操作间内完成撤靠桥作业,平均每天要完成20次左右靠撤桥,每次任务时间长达40分钟。机坪翻滚的热浪一阵阵涌进登机桥头,不一会儿就把操作间变成一间大蒸箱,可操作员们依旧专注地完成每一次靠撤桥工作,没有丝毫偏差。
浦东机场消毒团队负责对入境旅客的每件行李进行消毒,同时对途经区域进行终末消毒。入境航班到达后,他们背着约30斤重的消毒设备作业,每个航班开展消毒作业要持续五六个小时,防护服瞬间变成“汗蒸服”。
转运岗位工作人员需要全程引导陪护入境旅客从转运区直至酒店。每一批次转运,队员们的防护服下早已被汗水浸透,眼罩里也弥漫着层层雾气,但他们始终坚守,有序组织转运,耐心回答旅客询问,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货班进港后,首先会在机坪上接受一次外立面的“全身消毒”,随后送至理货区由搬运员、理货员、叉车驾驶员等组成的团队进行后续的外立面消毒、掏箱、搬运、理货、单件六面消杀以及存储、收发工作。
半露天作业状态下,一身蓝色隔离服的操作人员们被汗水浸透衣衫、模糊双眼是常态,可他们依旧高效分工协作,平均每天处理1千余个板箱货物、总重超2千吨。
面对持续高温,上海机场集团及时为一线工作人员送去了酸梅汤、盐汽水等防暑饮料,并备足清凉油、花露水等防暑用品,不断改善一线作业员工防暑降温条件。
机场也根据现场岗位的实际需求,合理错峰安排露天作业时段,增加轮岗换岗频次,缩短员工在高温下的作业时间,让员工有充分时间休息调整。同时,加密医护人员现场高温巡诊频次,向需要帮助的员工提供诊疗服务,保障一线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
电动汽车成为“移动空调”,助力盛夏核酸检测
40℃的高温与核酸大筛相遇,对全副武装的“大白”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中暑、虚脱的案例屡屡发生。在潍坊新村街道潍坊四村居民区近日举行的大筛中,冰块、冰宝贴、冰马甲齐上阵,热心居民还将自己的私家车作为“移动空调”为“大白”降温,贴心的行为令人感动。
潍坊四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宋佳宁的朋友圈中的照片,记录了这一充满群众智慧,又感人的场景——“大白”正在仔细地为一名女生检测核酸,脚边放置了一大块冰块,背后紧贴着一辆敞开后备箱的私家车。
车主程丽就居住在潍坊四村。12日傍晚5点,小区开始新一轮大筛,她正好驾车下班回到小区中,排队的人不多,立即完成了检测。“我看到‘大白’双腿紧贴着冰块,但额头上汗水还是不停地往下流,非常心疼她们。”程丽说。
除了“移动空调”外,居委干部们想方设法,努力为“大白”防暑降温。冰块是被最广泛利用的素材,大块的冰块可以放在“大白”脚下散热降温,也可以放在电风扇前,为“大白”吹来一些凉风。潍坊四村还制作了重量级的“冰马甲”,将冰袋塞在马甲里,再穿在防护服内,虽然分量重但是着实凉快。
除了自制的防暑降温装备外,居委还准备了一批“冰宝贴”,贴在“大白”的脖子、腰部。“冰宝贴”原本用于婴幼儿降温退烧,如今在盛夏的核酸检测工作中也成为防暑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