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这样取暖,警惕低温烫伤

今年冬天似乎格外寒冷,身边有不少一向不怕冷的朋友都开始向各种“取暖神器”低头了。

这些“取暖神器”可太好用了,比如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等,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用过。

然而,取暖和烫伤之间,其实也只有一线之隔。今天就来说说一不小心就可能中招的一种烫伤——“低温烫伤”。

01

什么是低温烫伤?

如果发现自己皮肤上出现了一些红色的斑痕或水泡,并伴有疼痛感,又恰好用过上面这些取暖物品,那很可能就是“低温烫伤”了。

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41℃至4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

由于皮肤受热后,本身就可能出现发红迹象,如果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水泡或肿胀,很可能就会忽略“低温烫伤”。

02

低温烫伤的危害

可能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低温看起来并不严重,实际上危害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看起来不严重,是因为不适感通常没有那么强烈。而危害在于,表面看似不严重,但皮肤下面的创面可能已经很深了。

严重者甚至可能伤及深部组织。如果未能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还可能出现感染、创面腐烂和坏死。

前不久,江苏新闻就报道了相关新闻,一位男子因使用热水袋导致低温烫伤,从一个小水泡到创面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接受植皮手术。

来源:微博

有研究表明:

当49℃的热源持续接触皮肤3分钟,就可导致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将坏死;

而44℃的热源持续接触皮肤6小时,也将导致皮肤不可逆损伤。

如果发现自己有低温烧伤的情况,要尽快用冷水对创面进行淋洗、冷敷,或用包裹冰块的毛巾等冷敷。

使创面迅速降温、减少余热继续损伤组织。

但时间也不可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以免导致继发效应。

如果局部有水泡或表皮破溃,则需要去烧伤科进行治疗。最好不要自行处理,避免伤口感染。

03

这4种物品尤其要

谨防低温烫伤

?热水袋

这可以说是冬天造成低温烫伤的“头号杀手”了。

不管是那种需要自行注水的老式橡胶热水袋,还是如今被广泛使用的电热水袋,最好都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使用,也要避免长时间使用。

如果是晚上睡觉想要暖一下被窝,最好在睡觉前就把热水袋放进去,先把被子焐热。等到要睡了就把热水袋拿走。

尤其不要整晚使用。

不然,即使隔了一层衣物,仍然会因为使用时间过长,增加低温烫伤的可能性。

?电热毯

和热水袋一样,电热毯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最好能在电热毯上铺上一层薄床单或毯子,即使是已经断电的电热毯。

使用电热毯建议尽量睡前打开加热,睡觉时拔掉电源,注意不要开太高的温度。

?暖宝宝

暖宝宝千万别贴肉使用!暖宝宝千万别贴肉使用!暖宝宝千万别贴肉使用!

重要的事情必须讲三遍,这是因为,暖宝宝一旦贴肉使用,低温烫伤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来源:微博

很多人用暖宝宝都是在外出时,容易长时间使用。

殊不知暖宝宝在使用时,最高温度可以达到60度以上,几分钟时间就有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一般来说,暖宝宝最好能贴在有一定厚度的衣物外面,并注意使用时长。

?蒸汽眼罩

最后插播一个不是取暖神器、但也会造成低温烫伤的物品——蒸汽眼罩。

蒸汽眼罩的温度一般不会超过40度,最高也不会超过45度,其实并不算很高。

但是,由于部分蒸汽眼罩发热不稳定,或由于有些人喜欢睡觉时长时间佩戴,加上眼部周围的皮肤本身比较脆弱,所以依然可能引起低温烫伤。

此外,人有时候在比较寒冷的室外待久了,会对热感、烫感出现迟钝、不敏感现象,也会导致发生低温烫伤而不自知的情况。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预防低温烫伤有两个原则:一是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取暖物,二是避免长时间使用取暖物。

不严重的低温烫伤可以自愈,如果疼痛感持续、一直没有好转,一定要及时就医。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记得把这些知识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94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