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侃侃殿影”今日头条账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由斯里兰姆拉格万执导的印度电影《调音师》,改编自同名法国悬疑短片。去年登陆国内院线,引发不小轰动,中国地区总票房突破3亿,豆瓣累计92.4万人,评分8.3分。该电影,以波折离奇的剧情,反转多达50次,令网友惊呼“五分钟一个转折”,不少影迷把它称作年度“最佳悬疑片”。
导演拉格万,作为美国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超级影迷,之前的几部作品也都是悬疑题材。而这部《调音师》更是符合了他本人心中对于好的悬疑片”不可预知,让人出乎意料“的定义,是一部猜中了开头,猜不中结尾的电影。
影片以主人翁阿卡什伪装盲人以寻找音乐灵感,却意外成为一起凶杀案的目击证人为主线,聚焦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著名影星夫人的婚外恋情,警察局长的秘密,彩票小贩的,诊所医生的黑色交易...将印度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群像及生活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这部电影主角不同的行为作风,便能将其划分到不同的人格特质里去,比如阿卡什的利己主义人格,西米的表演型人格,苏菲的圣母型人格....借此探究一些问题:
人性真的是恶劣的?是否要放弃良知,底限为前途利益服务?在充满黑暗的影片里,始终相信即便人性本恶,也要呼唤善良的到来。
1阿卡什:精致的利己主义人格,以沉默收获目的,纵容着事态恶化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早出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指的是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目的的人。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一切活动以利己主义为核心,并不一味追求物质价值,有自己独有的生活品味。高智商,是他们最典型的特征。
影片中的男主角阿卡什,就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为了在钢琴事业上,有更好的造诣,他伪装成盲人,还为自己编了个离奇的失明故事,13岁时被球打伤了视神经。不过身体上的装盲,并未影响阿卡什的钢琴演奏,能够弹奏优美流畅的钢琴曲,也能独立创作出浪漫动听的流行歌。平日里他经常私下授课,以便攒够钱去伦敦参加国际比赛。一次,在人流众多的马路边,他遇见了酒吧老板的女儿苏菲,还向她展示了自己的钢琴绝技,被老板聘用为这家酒吧的钢琴演奏师。
阿卡什出色的钢琴技艺,为酒吧笼络了不少人气,他本人也收获了不少粉丝,老板甚至为他准备了专人音乐会。故事到这里,看起来十分美好,直到一件事的闯入,让阿卡什的生活再也不能归于平静。就像是滚雪球效应一般,为了圆自己盲人的慌,阿卡什编造了更多的慌,甚至因此惹上杀身之祸。后来,我们才知道,阿卡什所谓的为音乐而盲,其实只是谋取更多社会优待的借口。
他受邀前往著名演员的家里为他的妻子生日送上惊喜,却不小心目睹了演员的死,他的妻子和情夫正在处理他尸体的场景...惊喜变成了惊吓,盲与不盲之间,夹杂的不仅是阿卡什本人的秘密,关乎两个家庭的命运,更关乎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隐隐觉得应该告诉苏菲自己眼睛没有失明的真相,他犹豫了;知道警察局长其实就是演员妻子的情夫,要不要说出真相,他犹豫了;在所有阴谋即将败露,苏菲一直追问自己的时候,他又犹豫了;诊所医生想取西米的肝脏赚钱,但西米也将因此死亡的一刻,他又犹豫了...在犹豫后,他还是选择了沉默,以使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失。
故事解析里,说到阿卡什这个人物时,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尽管阿卡什做了一些错事,但他底性是善良的,他的犹豫是因为无法背叛自己的良知;一种说法是,阿卡什从始至终都是个利己主义者,只做对自己利益有用的事。正是因为这个矛盾点,让这个角色不再脸谱化,更接近印度小人物阶级。
阿卡什内心存在美好的一面,只是在更具诱惑的前途面前,他选择了后者。既然表演,就有结束的一天,在他最后踢开易拉罐的一刻,这部现实的剧也将谢幕。
西米:暴躁的表演型人格,以暴力解决问题,让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
所有连环作案的凶手,内心都有一颗躁动的基因,驱使他们不断犯险。道德与法律,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条无形的线,冲动的时候忘却,只在忏悔之时想起。他们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同的是,同样会为了自己的形象,利益不顾一切,也极具演绎天赋。
西米,同他的演员丈夫一样,擅长在镜头面前以各种浮夸的行为吸引他人的注意,如果不是那次生日时,被丈夫撞见自己和警长的地下恋情,她可能只是个有些歇斯底里的年轻贵妇。一把枪的走火,让丈夫失去了生命,而后,为了真相不被戳穿,她走上了和警长一样的暴力之路。从高楼上扔下知情的邻居老太,将阿卡什弄成真的瞎子;放走阿卡什后,发现了他复明的事实,又返回准备撞死他...
一个懂得利用自身优势的女人是可怕的。表面上的云淡风轻,特有的柔弱感,都成为她做坏事的保护色,令敌人放下防备,心甘情愿的成为她的囚徒。一错再错的人是没有忏悔心的,哪怕她在第一次刺杀阿卡什的时刻,心软了,只让他真的失明了。可这片刻的纠结,并没有成为她生命里的曙光,黑暗早已占据了她的身心。最后一件恶事的施展,召唤的便是死神。
暴力可以解决问题么?很多时候,它只能暂时镇压住那些不服从你的声音,真相总会被透露,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以暴制暴,更不是能换回完美结局的上上之策。
苏菲:”单纯“的圣母型人格,以道德高点评价他人,却在最后翻了车
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对陌生人有求必应,而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他们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在他们心里,所有的事都优先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支持了别人,往往崩溃了自己。这样的人格特质一般在常年不接触社会真实的学生或妇女身上最为常见。
苏菲在路上不小心撞伤了阿卡什,心存愧疚,将他带到了父亲的酒吧,希望能够帮助他取得不错的收益。在阿卡什精湛的钢琴技艺与深情的唱腔里,她不可自拔的爱上了这个男人,在淋了一场大雨的夜晚,于阿卡什的家里留宿,聊天喝酒做爱。看到爱人第二天反常的行为举止,她以为是自己太过主动吓坏了他,在看完小孩偷拍的视频后,她知道了阿卡什不盲的事实,恼羞成怒,离开了他。
可事实上,从头到尾,都是她的忽视在作怪。阿卡什睡觉是戴着眼罩的,他的眼睛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失明的样子,看自己换衣服不自觉转头又回避的神情,每一桩都能让苏菲猜中他不是盲人的事实。真相揭开时,她的怒火是无理的,与其责怪他人,还不如怪自己太过“单纯”。
影片最后,即便阿卡什使出了“说来话长,喝杯咖啡”老套的对白,和兔头拐杖不摸就能确定是自己的破绽,还能堂而皇之地相信他真的再次失明的假象,相信他所编造的故事。那句“她做了这么多错事,你为什么不取了她的眼角膜?”,也在顷刻间毁了苏菲圣母的人设。原来一直站在道德制高点点批判别人的人,也会有这样“邪恶”的一面。
苏菲就像我们身边那些人云亦云,却自诩正义感爆棚的吃瓜群众,相信所见即是真实,也相信自己认定的便是真理,永远想为别人好,却永远在好心办坏事。既成不了真正的圣贤,也撕不开伪善的脸。
即使人性本恶,我还是劝你要善良
爱德蒙·伯克曾说:“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于是我们看到良心未泯的阿卡什沉默,更多人卷入了事故的漩涡。
可德赛莱也说:“在世界上,一切都不过暂时的存在,终于都是要死的。除开善良——心肠的善良之外。”最后,我们看到,坏人的离世,阿卡什还将继续捧着他残疾的外衣,苏菲的圣母人设,也在最后彻底崩塌。
如果善良是有用的,请务必真诚。
如果谎言是有期限的,请务必以真面示人。
伪装也许是获得利益的捷径,也可能是甜美故事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