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孩子走出困境,实现精神成长,听见天

《听见天堂》英译为REDLIKETHESKY,记得年少时,常躺在草地上,闭上眼睛,去感受天空,真的是一片一片红色。怀着一种遇知己的感觉,观看了这部电影。电影里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主人公米可·贝勒为“导演”,指导着一群盲童,演绎一个冒险故事,他们用各种能触摸到的东西,模仿,制造出故事的各种音效,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恣意的笑,充满热情,那样动人,那样充满生机与活力。那是一种向上而生的动人力量。

该影片根据意大利国宝级盲人音效大师米可·曼卡西真实经历改编,光是演员的筹备,就花了一年有余,其中有的孩子真的由盲童出演。影片里一群天真善良的孩子,并非专业人员,但他们仍用自己的认真和热情,呈现给了我们无尽感动。

电影主要讲述10岁男孩米可·贝勒,因为玩弄家里的来复枪时,意外走火,而双目失明,从茫然,绝望,抗争,到找到自我,追求人生理想的故事。影片背景为19世界70年代的意大利,正值一个新思想与旧体制碰撞的动荡年代。所以影片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是自由思想与旧体制和旧思量的较量,而米可代表的勇敢追求自由的力量,则具有了典型性,所以更深刻,更富内涵。

接下来,我会从故事中主人公面临的三种冲突,如何建立自己与外在世界的联结,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电影通过米可·贝勒的经历带给我们的价值思考等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电影。从而在如何助力孩子走出厄运,发现自我存在的意义方面,寻找到一些有价值的启发。

一、通过制造冲突性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听见天堂》如大多数情节性电影一样,为主人公设置了重重关隘,而主人公正是通过冲破一个又一个关隘,来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概括起来,米可·贝勒主要需要克服三个方面的冲突,才最终获得胜利的曙光。

1.自我实现与命运无常的冲突

米可·贝勒是托斯卡尼的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他天真无忧,活泼好动,有一群同样可爱的玩伴,有一双宽容开明的父母。米可很喜欢电影,尽管经济条件并不那么宽裕,爸爸还是会尽量带他去看。他们生活的地方,有蓝天,草地,起伏的山丘。电影用远景和俯视镜头展现出一个美丽祥和的乡村环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始,因为墙上挂的一把来复枪发生转折。米可出于好奇搭上板凳把枪取下来,准备玩一玩。听见爸爸叫他,于是准备挂回去,脚下的凳子晃动着,意外,在预料中出现。

之前有两处伏笔:一是妈妈说他老爱拆东西,还会帮妈妈修锅,爱动手操作;登上板凳时,板凳摇晃的镜头。米可倒在了血泊中,尽管爸爸及时发现送医,他还是从阳光一下子坠入黑暗的深渊。米可成了盲童,这很残忍,是不愿意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所以他一度沮丧,逃避,甚至说:如果上帝爱我,就不会让我失明。

双眼从只看得见一点点影子,到完全失明,成为了他人生前行的第一个阻碍。他必须冲破这个困住他脚步的束缚,才能继续前行。

2.内在自我冲突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人在遭受失败,挫折和苦闷的时候,就会产生关于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有的人很不幸,没能解决生活意义的疑问,从此消沉。而有的人则比较幸运,他们会在一些契机里寻找到自己的价值。作为主角自然会带有其主角应有的光环,即便如此,米可寻找自我价值的道路并不容易。这也使得情节更富张力,让我们对命运多舛感同身受。

米可因为失明,按照法律规定不得不去特殊学校——索里尼寄宿制教会学校。去学校前,有一次他带着墨镜“看”着伙伴们踢球,面对邀请,他以累为借口不想玩,始终不愿意承认眼盲的事实,他躺下来,仰望天空。一个空中俯视镜头,让米可显得孤独又迷茫。

到学校后,他认识了第一个朋友,天生眼盲的菲利契。两人在树上时,菲利契问他看得见吗?他的回答是:当然。实际上他眼里只是一点点虚化的光点。从树上下来时,只因别人扶了他一下,就与人大打出手,说:不要碰我!在唐老师的课上,不愿意学习点字,还生气地把点字板推翻在地。

他不愿去做其他盲童做的所有事,就为了证明自己跟他们不一样,证明自己看得见。电影通过对米可的神态抓取,还有与周围人的冲突,生动形象展示出米可自己与自己“打架”的心理冲突。他必须战胜那个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自己,才可能正确看待和勇敢面对自己遭受的厄运。

3.自我发展与旧体制的冲突

米可很幸运,他遇到了一个有耐心又有爱心的老师——唐老师。唐老师理解米可的愤怒和沮丧,并不因米可课上不配合的行为而生气,而是温柔地告诉他:我知道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会把眼睛闭上。因为这样可以感受到更强的音乐,音符会蜕变,会变得更有力量,音乐会变成具体的触觉。你有5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在这里,面部表情,尤其是眼部特写镜头,暗示米可内心的触动。于是他继续坚持,用耳朵去感知这个世界,并从中体会到不曾有过的满足感和快乐。

然而,一个好故事就是这样,一定不会让主人公好过,不会让他一切顺利。米可偷福音书录音带去录季节作业,不好好上课,还带着同学们去戏院看电影,带领同学们做他们喜欢的事。他的行为触犯了校规,触犯了旧体制维护者——校长维护的已存在百余年的秩序。

影片里的索里尼教会学校,校长,修女都代表着束缚的旧体制,他们不在乎孩子真正喜欢什么,校长说,瞎子不配有自由。他们旨在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优秀的纺织工人和接线员,全然不顾孩子内在渴望,美其名曰,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而米可是追求自由与梦想的代表,唐老师则是追梦孩子的守护者,捍卫者。米可对所爱之事的坚持,是对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的争取和捍卫。校长与米可,与唐老师,一方顽固守旧,一方寻求自由,发展自我。注定一场激烈的角逐。

二、通过建立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近年来,我们常听到一个词,叫做“正能量”。到底什么是正能量呢?其实就是做一件事时能带来价值感,意义感的体验。尼采说:知道到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即我们需要知道人生的意义,才能克服一切,生活下去。米可·贝勒正是在生命中的矛盾冲突里,寻找到人生的方向,所以才有了生命的光亮。

著名意义疗法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出这样一个观念:人生的目标不在于我自己多么完好,而是我与这个世界建立了怎样的联系,如果我对这个世界是奉献的,给予的,那么我的人生就能获得充实感,有激情。因为奉献,让我们有存在感。米可·贝勒也正是与世界建立起了这样一种联系,发现了生命的意义。

1.体验亲情,友情与爱情

尽管身体最重要的一部分受到摧残,他的父母并未因此就放弃他,而是给予他最温柔的爱。电影尤其对米可妈妈的母爱进行了细节刻画,比如告诉学校儿子不吃青菜,来看望儿子时说:你还是我的小亲亲,她紧紧地抱着米可,给予自己能给的所有。米可在睡觉时,抚摸着妈妈带来的衣服,闻着衣服的味道,体验到满满的母爱亲情。

在家乡,他有一群纯真善良的玩伴,并不因他失明而疏离。在学校,他有一群盲人同学,并与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他们一起排练,一起感受,一起寻找,一起制造出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他告诉他们盲人同样可以看电影,因为有人物对话和声音,并且带着大家一起,去看《笨贼二人组》,让彼此都从中体会到不曾有过的快乐和满足。

还有唐老师,发掘他的天赋,并鼓励他坚持做下去。米可从他们身上,体会到共同成就的快乐。循着收音机声音,他认识了一位女孩——法兰丝。法兰丝喜欢听故事,喜欢讲故事,与米可一样,不喜欢教会学校的规矩,他们一起骑车兜风,一起录音,一起讲故事,一起冲破旧体制,收获了美好而纯真的爱情。

正是生命中体验到的浓烈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爱情,让米可建立起去他人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体会到成就,体会到满足,体会到付出的价值,这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所在。

2.发掘自己的天赋,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米可因为与维力欧(一个被称为混混的盲童,后来也成了米可的朋友)打架被关进房间思过,偶然在房间里发现了录音机,后来在朋友菲利契的帮助下拿到了更多的录音带,录制了第一个季节作业,他取名为“雨过天晴”。电影用心理蒙太奇描绘出这段声音描绘出的大自然:风过林间,雨打树叶和窗台,雨后晴天里,蜜蜂在一片向日葵花海里嗡嗡地飞舞。

他的作业被守旧的校长批评,他的行为被校长否定,加上双目完全失明,于是有了再一次逃避和消沉。

但唐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亲自送一台录音机,来支持米可继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后来米可因为组织同学共同参与了冒险故事声音录制,惹怒校长要将其开除。也是唐老师鼓励米可一定不要放弃自己的天赋,并告诉他做的真的非常棒。

最后他们的成果在舞台上得到展示,听到了雷鸣般的掌声。米可知道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意义。尽管无法用眼睛去看世界,但仍然可以用身体去感知,用耳朵去倾听这个世界的声音,用声音来描绘这个现实的世界,也可以描绘理想的世界。

正是这样的不一样的描绘,给他人,给世界都带来了美好还快乐。米可建立起了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体验到奉献的价值和意义。

3.体验苦难,经历苦难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生命因为有苦难的加入,才变得更完整,没有一个人可以不经历磨难就成就伟大。如弗兰克尔所说: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很多人在厄运面前失去自我,悲观消沉,并非是厄运将他们打到,而是在厄运面前,他们选择了用投降来应对。而人的意志本是自由的,可以选择投降,同样有的人选择了去勇敢面对,并付出行动。结果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应对过程本身,就是在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结合电影和生活,谈谈影片带给我们的三点启示

这部电影整体来说运用了写实的现实主义,但主题却有着象征意义。《听见天堂》里的“天堂”,象征着自由,象征着一切美好,象征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被男孩米可对自由与梦想的执着坚持而感动。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米可的成就,离不开他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对的人。他的家人,老师,朋友,在米可征服命运的过程里,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此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现实意义。

①建立正确的认知,方能正确看待命运的残酷

米可刚到索里尼学校时,因为失明而感到命运的不公,他沮丧,愤怒,不愿意面对现实,仿佛失去了生命的光明,就失去了他应该拥有的一切。面对菲利契的主动示好,他说别烦我,当维力欧要去扶他时,他说别碰我,当唐老师教他点字时,他胡乱点,还把点字板掀翻在地,当老师叫他去触摸东西时,他说他看得见。

这时候,他的认知是不全面的,是偏激的。而这源于内心突然陷入的自卑感。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提到:有器官缺陷的人,如果没有人恰当地向他解释如何看待这样的缺陷,就特别容易陷入自卑的漩涡。

米可一开始无法面对失明的事实,正是不知道如何看待这样突然的打击,而陷入一种自卑感。幸运的是,唐老师出现在他身边,告诉他:音乐家演奏时会闭上眼睛,因为这样更能感受到音符的力量,会变得可以触碰。他才认识到,除了用眼睛,他还可以用耳朵去感知这个世界。他再次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知到世界的美好。

因此,当孩子面对磨难时,教会孩子建立健康的认知,正确面对不幸,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就会看到另一番风景。

②独立而完整的自尊,才是教育应负的使命

美国马修·麦凯在《自尊》一书里说:如果你认知不到自己的自我价值,你感受不到自己自尊,生活苦不堪言。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强调自尊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纵观米可从被打击,迷茫,绝望,愤怒,到慢慢燃起生活的勇气,再到找到真正自我的这段历程,同样是他独立而完整的自尊建立过程。在米可心里,失明会变得与其他孩子不同,变得不正常,所以他竭力在他人面前掩饰失明的事实。当他最终完全失明,彻底打破了复健的希望,他躺在床上,一个俯视镜头,仿佛将他陷在黑暗的深渊,加上校长的批评,他近乎绝望。这种绝望源自对自己存在价值的否定,是逐渐陷落的尊严,不知道从何拾起。家里收到学校的关于米可的糟糕表现通知,妈妈来到学校看望米可,看到失意的米可,妈妈心疼不已,并没因为校长说的米可“搞破坏”而批评,因为她了解自己的孩子,向孩子传达出的是深深的母爱。这无疑给孩子自尊的建立带来了意义,至少,他感受到了被爱。还有教会帮佣的女儿法兰丝,她并不因为米可的失明而瞧不起他,甚至还坐在米可“驾驶”的自行车后座兜风,与米可一起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她尊重他,爱护她,同样让他感受到自己被爱的价值。偶然遇到的盲人艾特瑞,也是从教会学校毕业,但他告诉米可:我在做我想做的事——念大学。这个角色镜头很少,但他再次向米可证明:虽然我们是盲人,但我们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与其他人一样,拥有这样的权利。还有康老师对米可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和引导,对米可建立独立自尊起了关键作用。因为他,让米可发掘到自己的天赋,并支持着他去付出行动,从而让他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当一个人能体会到自己所做的事,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的价值,那么,他就拥有了做人的自尊。索里尼教会学校只要求把所有盲童们变成纺织工人,接线员,完全不在乎他们内心的真正渴望,自由的理想。让众多盲童成为这种愚昧体制的牺牲品。毫无疑问,是对孩子们自尊的践踏与扼杀。米可,唐老师所代表的新生力量,是对顽固守旧校长的反击,是对旧有落后体制的冲击,同样,也是为孩子们建立起独立而完整的自尊的荣耀历程。这值得我们现今所有人深思和学习。③带着使命感去生活,方能感知到世界的美好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即价值。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存在的生命负责任,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梦想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应该被外界剥夺,也不能被自身丢弃。唐老师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生命的活力,想象力和热情,他被深深感动,从而开始怀疑学校的理念。他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从开始对学校规矩的妥协,到最后勇敢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并付诸行动,正面反抗。这是对孩子们追求梦想的权利的捍卫,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当唐老师走进校长办公室,对校长说要由他来主导安排孩子们的表演,校长发怒反对,但离开时他说:我的点子比你的好多了!带着坚定和勇敢,那是一种带着使命感前行的魅力。在影片接近尾声时,所有的父母都带上眼罩,听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而这场表演,正是他们眼盲的孩子们完成的。每个孩子都在表演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的脸上浮现出快乐,满足。米可·贝勒也从这场经历中,找到了自己活着的使命:用心听世界,用声音去描摹世界,传达天堂般的美好。

结语:

一部电影的成功,或许要看票房,但一部电影的真正价值,则要看它是否带来足够深度的现实意义。《听见天堂》中,有的人看到了温暖,有的人看到了励志,有的人看到了人性的美与丑的对立,有的人看到了自我追求与现实束缚的矛盾。

不管怎样,我们看到了美好,看到了在苦难面前奋斗前行的勇气,看到了追梦人奋力抗争命运的熠熠光辉。一个人有了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利用缺点把自己囚禁起来,埋怨世界,悲观沉沦。正确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困境吧,在雨中奔跑,在逆风中振翅,不用在乎结果,因为你奔跑和飞翔的姿态就很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2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